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三>>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中剑的意象赏析

录入者:lyj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3日

中学语文教学中剑的意象赏析

  摘 要: “剑”为“百兵之君”,英雄豪杰爱剑,文人雅士也爱剑。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剑的意象或展现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或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剑”之双刃的意义。

 

  剑,自古以来便被文人侠士奉为圣品,是政治地位和社会等级的象征。它是短兵中的君子,轻灵神韵,上至历朝王公帝侯,下至商贾庶民,皆以佩剑为荣。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剑的意象出现。它是诗人用以抒发英雄豪情的音符,或展现出诗人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或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战国时期孟尝君手下得力谋士冯谖及汉初大将军兼左丞相韩信,他们发迹前即使贫穷到无以为食的地步,仍然随身佩着剑。古人对剑的崇敬和喜好,由此可见一斑。

  一、“男儿何不带吴钩”

  纵览古之文人墨客,豪言壮语比比皆是。唐代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七言绝句,寥寥数语道出了千万慷慨激昂之士意图建功立业、收复大好河山的宏伟抱负。遥想当年班超因家里贫穷常替官府抄书来挣钱养家,尚能投笔从戎,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成就封侯之伟业。“吴钩”即剑,指代战场杀敌、建功立业,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白居易的五言古诗《李都尉古剑》: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首先,我们分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贞元二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九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创作了大量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的讽喻诗,这些诗让当时的权贵阶层为之动色。四十四岁时,因为得罪了权贵,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前后,当时的白居易正宏图大展、为国效力,由此可见此诗刚烈正直、凛然大气的一面。

  其次,我们阐述这首词的大意。古朴的剑身黯黯地散发出寒光,从铸成以来已经度过了不知多少年月。它发出的白光可以容纳日月,奔腾的紫气直冲斗牛星。有客人借宝剑一看,很喜欢却又不敢向我求剑。湛然躺在玉匣里面,就像一泓秋水。至宝本来就有它自己的本性,刚强正直没有什么比得上它的。所斩之物变得寸寸断折,但是宝剑的本性却不能变得柔软。愿拿它去斩掉奸诈小人的头颅来大快志士之心,不愿拿它在半夜的时候去报因为小怨而结下的私仇。劝君谨慎地使用它,不要使神兵蒙羞。

  这首诗的意思很明显,宝剑乃百炼成钢,刚强之性,不能使它变成软弱。作为一柄名剑,它只愿意效力于刚强之士,除去那些奸佞贪婪之人。这首诗通过咏叹宝剑的品性来寄托作者的志向,表现了诗人的刚直品性、浩然正气及想要替朝廷扫除奸佞、匡扶正义的抱负。全诗行文铿锵有力,满腹情怀寄托在“剑”中,字里行间表现出正气凛然。

  我们阅读古诗文,分析考题中包含“剑”意象的诗句时,皆可试用上文表述的意义来代入,同时结合全文进行分析。例如,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秋瑾曾发出“莫道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这样慷慨激昂的言辞。“龙泉”是名剑的一种,自古巾帼不让须眉,在此诗句中,剑的意象同样表现了秋瑾渴望为人民驱除侵略者、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壮烈情怀。

  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剑”在古典诗词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为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心情。《寄赠别驾卢谌》中最后两句为:“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意思是没想到经过千锤百炼锻造的坚硬钢铁,却变成了柔软得可以缠绕在指尖的软剑,抒发了诗人想要建功立业,却被外物所阻,难以成就大业的感慨,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凉之情。由此可见,“剑”除了寄寓“百炼钢”,作为刚强正直的宏大抱负之外,还可以化身为“绕指柔”,作为怀才不遇英雄失意的意象。

  冯谖在孟尝君门下,起初并没有受到重用。于是他有感而发,击剑长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通过对长剑的倾诉之词,表达了自己对于所受待遇的不满。孟尝君听说冯谖的事迹后,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人才,于是给了他好的食物、车马,并安顿好了他全家。后来,冯谖果然成为孟尝君的得力助手。由此,“长铗”也被作为贤士怀才不遇的意象流传开来。

  李商隐的《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消愁又几千。

  这是作者伤病流浪、无所建树时所作,是一曲愤懑不平的凄凉悲歌。诗用“风雨”作为题目,“凄凉”二字开篇,表达了漂泊他乡、凄风苦雨时对身世的感慨。

  在此我们只看第一句:“凄凉宝剑篇”,这里也出现了“剑”的意象。关于“宝剑篇”有个典故:初唐时期将军郭元震,向女皇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篇中的宝剑也是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贤士形象。据说后来武则天看了此篇,对郭元震大加赏识。而在李商隐的诗中,我们只要把握好“剑”的意象,就不难体会出李商隐平生不如意的凄凉心境。

  综上所述,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碰到关于“剑”的意象,大体上可以从“百炼钢”和“绕指柔”两个角度出发,或分析诗人刚强正直的品性,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或分析诗人生平零落的处境,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把握好了“剑”的意象所指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对诗歌进行总体分析。

  和在诗句中的意象一样,剑在武术界中也分为“硬剑”和“软剑”两种:硬剑刚劲勇猛,无可撼动;软剑柔软如水,可缠绕在腰间,两种剑意就像阴阳学说一样互补。而剑作为文学中不可或缺的意象,必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