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练习测试

练习测试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通史单元汇编14-第三部 世界史-第三单元 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2日

第三单元  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一、两次工业革命

1.(2017·国标Ⅰ)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D

               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2. (2016·国标Ⅱ)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3.(2016·国标Ⅲ)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4.(2016·海南)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C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5.(2015·国标Ⅱ)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D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6.(2015·国标Ⅱ)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所占比例表。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B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7.(2015·海南)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所占额(﹪),据此可知D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8.(2015·海南)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C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9.(2014·国标Ⅱ)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A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0.(2012·海南)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A

A. 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 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 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 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11.(2011·海南)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D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12.(2011·海南)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D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13.(2016·国标Ⅲ)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13.(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14.(2015·国标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12分)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4.我同意: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论证: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科学理论为先导(电磁学、化学等),各种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电气技术、内燃机、石油化工等);科技发展使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劳动工具(机器)的生产效率倍增;电力、汽车、化工等新兴产业部门崛起(劳动对象科技含量和价值量显著提高);出现了大企业制度(垄断组织),生产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说明了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15.(2015·国标)(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点拨】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做到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并能自圆其说即可。

材料第一段认为,西方崛起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而第二段则认为,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第一段认为是在西方崛起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的历史才开始;第二段则认为,亚洲与中东国家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

 

二、德国统一和君主立宪

1.(2017·海南)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D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2.(2016·海南)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B

    A.马丁·路德      B.俾斯麦      C.加尔文      D.歌德

3.(2013·国标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4.(2015·国标Ⅱ)(人物15分)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和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卑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的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卑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卑斯麦政府相机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人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和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卑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卑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

 

4.(1)德国统一,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问题凸现,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5.(2014·海南)(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9分)

 

5.(1)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主要依靠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3分)

(2)原因: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9分)

 

三、近现代科技文化

1.(2016·国标Ⅲ)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D

 

    图5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2.(2016·海南)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丁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D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3.(2015·海南)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者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C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通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民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4.(2013·国标Ⅰ)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5.(2011·国标)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B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6.(2011·海南)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D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7.(2017·国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

日晷被成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准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子制造出原子钟,精准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8.(2014·国标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8.(1)特点:宋应星——传统科技的集大成者;多总结,少创造。牛顿——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宋应星——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牛顿——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宋应星——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9.(2013·国标(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9.⑴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8分)

⑵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分)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11分)

 

10.(2012·国标)(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⑶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10.⑴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⑵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⑶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