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实用手册20-世界史第四单元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2日

第四单元  蒸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

时代特征

1.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范围确立;工人运动兴起。

2.经济: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壮大。

3.文化: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进化论;现实主义文学、印象派艺术产生。

4.国际: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考点整合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

1.原因

⑴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最早确立

  ⑵条件:英国广阔的殖民地市场需求;殖民掠夺获得充足的资金;圈地运动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殖民扩张获得丰富原料;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

2.概况

⑴棉纺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⑵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制成“万能蒸汽机”,进入蒸汽时代。

  ⑶生产方式: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新的工厂制度出现。

  ⑷交通:1807年,富尔顿(美)发明蒸汽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英)发明火车。

  ⑸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扩展到法、美;19世纪后,扩展到欧洲各国及亚洲等地。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3.影响

⑴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推动经济空前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的基础。

⑵蒸汽的使用和工厂制度建立,促进了近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⑶交输运输业发生巨变,促使全球连成更紧密的整体。

  ⑷资本主义加紧殖民扩张,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成为世界市场的霸主。

⑸随着经济社会变革,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现实主义、印象派文艺产生。

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1.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⑴历史背景: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加剧社会矛盾。

  ⑵“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农奴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向地主高价赎买一定数量的份地。

  ⑶影响:

    ①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②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高价赎买份地是对农民的掠夺;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影响俄国近代化进程。

2.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⑴历史背景:

①社会矛盾:新兴地主、大商人力量壮大;中下级武士、广大民众不满幕府统治。

    ②民族危机:1853年,美国人培里率舰队打开日本门户,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

③倒幕运动:提出“王政复古”,1868年推翻幕府,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府。

  ⑵改革内容:施政纲领——《五条誓文》

    ①废藩置县:废除藩国,地方设都、府、道、县,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取消武士特权。

    ②殖产兴业:派团考察欧美,引进技术;以国营“模范工厂”引导、扶持私营企业。

    ③文明开化:创办近代学校,培养人才;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落后文化。

    ④君主立宪: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⑶影响

    ①摆脱封建落后和民族危机,走上发展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为亚洲邻国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启迪和经验。

    ②保留浓厚封建残余,推行军国主义,走上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

3.德意志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⑴德意志统一:1864-1870年,普鲁士王国先后进行对丹麦、奥地利、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⑵权力机制

  ①皇帝:是国家元首,可任命帝国首相等官员;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召集解散议会。

  ②政府:由皇帝任命的首相主持,行使行政权,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联邦议会、帝国议会行使立法权,但无权组织或监督政府。可批准预算。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权力较小。

⑶影响:德国走上统一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迅速成为欧洲强国,改变欧洲政治格局。政权主要掌握在皇帝和容克贵族手里,保留浓厚封建性、军事侵略性。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转型比较

 

方式

政治体制

特点分析

革命、妥协

君主立宪

政局相对稳定,民主发展

独立战争

民主共和

没有专制传统;民主政治稳定完善

反复革命

民主共和

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政局动荡

王朝统一

君主立宪

保留浓厚的封建军事性

沙皇改革

沙皇专制

保留浓厚的封建军事性

天皇改革

君主立宪

保留浓厚的封建军事性

三、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巴黎公社

1.历史条件

⑴经济条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⑵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⑶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⑷个人条件:马、恩把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

2.《共产党宣言》(1848年)

  ⑴内容: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宣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昭示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

  ⑵意义: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科学理论指导,促进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⑶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巴黎公社(1871.3.18-5.28)

⑴背景:普法战争战败,外有普鲁士军队侵略,内有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统治。

⑵措施:由工人群众直接选举产生最高权利机关——公社委员会;公职人员受人民监督或罢免,并限定最高工资;维护劳动者的利益等。

  ⑶意义: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⑷教训: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缺乏革命政党和科学理论指导。

联系分析

1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必须是消灭私有和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据此标准,巴黎公社属于无产阶级革命,但还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2英美法与俄德日民主政治差异分析

英美法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王权或殖民统治,旧势力被扫除比较彻底,无论是英国君主立宪还是美、法共和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都比较完善。

俄德日通过自上而下改革或统一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浓厚封建残余和军事侵略性;其中俄国政治上仍然上沙皇封建专制,德、日确立以君主为权力中心的君主立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