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实用手册12-中国近代现代史第四单元。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7日

第四单元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

时代特征

一、阶段特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种思想传播。

1.政治:军阀混战,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中共成立并同国民党合作,兴起国民革命。

2.经济:“实业救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3.文化:“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二、中外对比

 

西方(世界)

中国

政治

一战削弱欧洲列强;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俄国十月革命,共产国际成立

北洋政府统治,军阀混战;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经济

资本主义稳定繁荣;苏俄新经济政策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曲折发展

文化

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

考点整合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8)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⑴1912.3,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北京政府,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⑵1913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竞选获胜后遇刺;国民党掀起“二次革命”。

  ⑶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1916年,被“护国运动”推翻。

2.军阀混战时期(1916-1928)

  ⑴袁世凯死后,直系、皖系、奉系军阀争夺北京政府控制权,地方军阀也加入混战。

  ⑵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先后领导“护法运动”、国民大革命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⑶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占领北京,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二、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912—1919)

1.原因:⑴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⑵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⑶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激发振兴实业热情。

⑷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⑸人民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2.概况:⑴进口减少,出口增多;新设厂矿增多,资本增多。

⑵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民族工业——化学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

3.特点:⑴时间短暂,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⑵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⑶民族资本力量比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4.影响: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阶级基础。

⑵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三、新文化运动(1915年起)

1.背景: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掀起了“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之后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纷纷加入。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重要基地。

3.主要内容

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德先生”和“赛先生”。

⑵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独秀——“打倒孔家店”; 鲁迅——《狂人日记》。

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倡文化通俗化。

4.评价

   ⑴进步性: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民众觉醒,推动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

⑵局限性:对东西方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四、“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1919年)

⑴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收回山东权益等合理要求。

⑵过程:①1919.5.4,北京学生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

        ②6月,上海工人罢工,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⑶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斗争初步胜利。

⑷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⑴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⑵意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3中国共产党成立

⑴早期党组织:1920夏起,共产国际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其它。

⑵中共一大:1921.7,上海→嘉兴。制定最高纲领—推翻资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标志着中共诞生。

  ⑶中共二大:1922.7,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反军阀。(最低纲领)

  ⑷工人运动:1922-1923,中共领导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大罢工)等。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背景:⑴必要性: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⑵可能性:国民党最具革命性,为维护民主共和不懈努力;有一定武装。

⑶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促成。

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⑴内容:①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独立自由;国内民族平等。

        ②民权: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改善工农生活。

  ⑵评价: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⑶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和目标;三大政策则阐明了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依靠的力量。

  ⑷毛泽东“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思想

    ①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思想: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

3过程:⑴形成:1924年,广州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开始;创办黄埔军校。

  ⑵发展:1925.3,孙中山逝世;1926.7,成立汪精卫为首的广州国民政府;建立国民革命军

  ⑶高潮:1926.7,北伐,革命中心扩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武汉。

  ⑷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4意义:⑴功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⑵教训: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六、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⑴服饰:近代西装传入,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废缠足;中山装、改良旗袍等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⑵饮食:西餐、葡萄酒、咖啡、汽水、卷烟传入,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

  ⑶居室建筑:洋房在通商口岸出现,南方城市出现中西合璧的建筑。

2.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⑴婚姻:清末民初,出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新式婚礼等。

⑵丧葬:礼仪趋简化。城市受西方影响较大,农村多保留传统葬礼。

⑶日常礼仪: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等。

3.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⑴交通: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开通;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之后,中国铁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轮船、航空也有所发展。

⑵邮电: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⑶报业:新文化运动后,通俗报刊增多,读报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⑷电影: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快速发展,涌现张石川、郑正秋等著名导演。

4.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⑴经济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社会生活变化提供物质基础。

⑵思想观念:民主平等思想传播,冲击旧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⑶外来文化影响:门户开放,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西方文化的影响加深。

⑷法令法规:政府推行改革,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广和提倡。

联系分析

1.山东问题的由来和解决

  ⑴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并取得在山东筑路权、采矿权。

  ⑵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夺取德国在山东权益,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⑶1919年,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原来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中国拒绝签约。

  ⑷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日中会外签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会议签订《九国公约》,重申机会均等原则,打破日本独霸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局面。

2.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也称资产阶级革命,它是由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现民主自由的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