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政治>> 高三>> 练习测试

练习测试

政治试卷

录入者:zrq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3日

 

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政治试题

本卷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品牌众多,竞争激烈。2016年,多数国际厂商出货量同比下滑。中国某厂商依托技术创新和流程创新,自主开发芯片.电池等核心部件,生产出功能更强.性价比更高的手机,出货量逆势增长58.4%。该厂商的成功得益于(    )

①依托自主开发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增加

②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获得竞争优势

③依托自主创新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扩大了商品需求

④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增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解答】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该厂商依托自主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劳动生产率,而不是社会劳动生产率,①价值增加错误;“依托技术创新和流程创新,自主开发芯片、电池等核心部件,生产出功能更强、性价比更高的手机,出货量逆势增长58.4%”,说明依托自主创新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提供高质量的商品,扩大了商品需求,②适合题意;“中国某厂商依托技术创新和流程创新,自主开发芯片、电池等核心部件,生产出功能更强、性价比更高的手机,出货量逆势增长58.4%”说明该厂商通过自主创新、科技进步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效率,使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获得了竞争优势,③适合题意;如果该厂商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该厂商不会成功,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 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下一阶段央企改革的重点工作:巩固加强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新一轮央企改革的目的在于(    )

①推动资源整合,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

②增强央企活力,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③促进央企强强联合,提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④完善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有利于推动资源整合,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故选项①符合题意;“巩固加强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央企活力,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故选项②符合题意;选项③说法错误,提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符合所有制结构优化的要求,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才是主导,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3. 下图为2016年8月至10月美元兑人民币走势图,这种走势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 形成贸易顺差,增加我国外汇储备

B. 提升我国商品出口优势,出口升温

C. 刺激居民消费,出国旅游进一步火热

D. 对外投资成本下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增加

【答案】B

【解析】图中走势表明美元兑换更多人民币,意味着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人民币贬值会增强我国商品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有利于我国出口增加,故选项B正确。人民币贬值虽有利于出口,但不一定会形成贸易顺差,故排除选项A;美元升值会导致我国出国消费成本增加,不利于我国出国旅游,排除选项C;美元升值会导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成本上升,不利于增加海外投资,排除选项D。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汇率变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近期汇率变动为背景考查汇率变动的影响,主要从贸易、消费、投资和外债等方面考虑。解答本题时将美元持续升值对中国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理解为人民币贬值对本国的作用,是对外汇和汇率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人民币贬值,利出口,不利于进口;利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我国留学和旅游;利吸引外资;利回收外债。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国家拿出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脱贫攻坚,加大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设立扶贫再贷款并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等机制。材料表明(    )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行政手段是推动地方脱贫的重要方式

③经济手段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重要作用

④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财政和利率机制都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故排除;题肢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财政的作用

【名师点睛】如何区分财政的作用?

凡是看到社会保障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凡是看到工程建设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凡是看到增加或减少税收、扩大发行国债等一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5. 2016年9月22日,宝钢和武钢正式重组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决心。现阶段,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为此,我们必须(    )

①加快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把企业做强做大

②强化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③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过剩行业劳动生产率

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企业的强强联合。③选项表述错误,行业劳动生产率不是由个别企业来决定的。我国政府要化解钢铁产能过剩,为此,我们必须强化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故②④入选。选D。

6. 促使收入分配公平,要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这有利于(    )

①调节财政支出,促进居民劳动报酬增长 

②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平 

③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 

④促使企业走出劳动力“低成本陷阱”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7. 习近平强调,中美两国应该从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勇于担当,朝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奋力前行。这需要中美双方(    )

①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寻求广泛的共同利益  

②推动战略同盟关系,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④尊重和维护两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有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中美双方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寻求广泛的共同利益,尊重和维护两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①④适合题意;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结盟,②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8.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0多次阐释“命运共同体”理论,奏响时代强音,在国际舞台上广泛传播中国好声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包括双赢.多赢.共赢的利益观.开放.合作.共赢.融合.创新的发展观.共建“一带一路”的区域大合作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

①基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②显现出我国在谋求各国共同发展中促进自身发展的坚定决心

③契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符合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立场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有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基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符合联合国的宗旨,顺应了当今时代的主题,①③适合题意;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②错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宗旨,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 近日,某市举行“群众民主评议政府部门”听证质询会。此次民主评议采取“网络直评+听证质询+日常工作考核+综合考核”的方式进行,共对27个政府部门.38个窗口单位进行了评议,参加评议的群众达万人。这有利于(     )

①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②便捷公民政治参与,激发群众监督热情

③改进政府工作,保障公民基本民主权利

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接受社会监督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某市举行“群众民主评议政府部门”听证质询会,有利于方便公民政治参与,激发群众监督热情,同时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接受社会监督,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而不是参与民主决策,排除①;题中事例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但并没有保障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题中事例并没有涉及民主选举,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具体的参与方式中有些是相同的,如写信、打电话、听证会等。如何区分两者,关键是看该行为是一种“事前”行为还是“事后”行为。“事前”行为属于民主决策,“事后”行为属于民主监督。如,向有关部门提建议,在决策之前,就应该是民主决策的具体途径;在执行过程中,应该是决策之后,就应该是民主监督的具体途径。

10. 某县县长办公会议强调,审计监督在发挥好经济发展的“安全员”.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深化改革的“催化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审计监督可以(     )

①通过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②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中守护公共资金

③发挥法制部门在用好财政资金方面的作用  

④在经济监督中促进政府清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审计部门是属于行政机关,这种监督是内部监督,而不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审计部门不是法制部门,故排除审计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可以在经济监督中促进政府的清廉。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加强对强力的制约和监督

【名师点睛】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1)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决策利民)

(2)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勤政为民)

(3)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高效廉洁)

(4)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造福于民)

11. 由民盟中央提交的《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提案》被列为2016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001号提案,提案中建议全面取消各级政府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这表明(     )

①全国政协具有民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   ②全国政协具有监督管理中央政府的职能 

③全国政协具有提案权.质询权           ④全国政协提出议案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全国政协没有管理中央政府的职能。质询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不是政协的权利,故排除③选项。题目中,“民盟中央向政协提案,建议全面取消各级政府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这说明全国政协具有民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提出议案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故①④选项表述正确。选B。

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使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在致力于消除本国贫困的同时,中国还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这充分说明(     )

①我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②中国是解决世界和平问题的重要力量

③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保障人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我国积极消除本国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切实的保障,①符合题意;中国还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这表明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是解决世界发展问题的重要力量,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④错误。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名师点睛】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13. 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的“新杂技”,在继承传统杂技的基础上,借鉴歌剧.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合灯光.激光等高科技元素,从重“难度技巧”转向重“创意”,大大增强了杂技的观赏性与艺术性,从而在欧美迅速兴起并传到中国。“新杂技”的产生过程体现了(     )

①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发展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实现文化创新必须融合高新科技             ④文化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A

【解析】“新杂技”的产生过程体现了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才能促进文化发展。①②项与题意相符;高新科技仅仅是文化创新的手段,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文化创新的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A。

14. 2016年12月2日“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为“社会协同治理.安全文明出行”。这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主题活动,使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的公众认知度不断提升,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交通安全问题,共同建设汽车文明。这项活动(     )

①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可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②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体现,能够培育文明风尚

③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④表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这项活动不是中心环节,①不选;“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体现,能够培育文明风尚,②正确;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这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正确;材料并没有表明这项活动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下列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    )

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正确;“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不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没有体现出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③不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强调文化影响人的过程,是表明这种影响过程是不为人所明显察觉的,渐进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是强调文化影响人的结果,强调这种结果一直延续到今天。

16.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依据是(   )

①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交流 

②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能与文化相互影响 

③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可以相互认同,共同发展 

④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遵循普遍的规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一带一路”打造了新的文化交流平台,它拓宽了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交流,所以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①正确;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能与文化相互影响,所以“一带一路”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②正确;各国文化并不是相互认同的,③不选;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遵循普遍的规律,与“一带一路”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无关,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17.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一精神(     )

①是激励中华民族紧密团结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④是对伟大的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和生动诠释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和生动诠释,②③适合题意,排除④;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紧密团结的巨大精神力量,①错误;故本题选B。

18.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基础力量

②先进文化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先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国人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用排除法来做。本题强调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③适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的表现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国人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④适合题意;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但基础力量是经济和科技,①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②错误;故本题选D。

19. 阴阳学说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古时的人们从生活中观察到各种对立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并归纳出“阴阳”的概念。由此,中医学发展出以人体阴阳虚盛为判断疾病与治疗方向的指标。人体不同的部位.组织,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动,都可划分为阴阳两类。中医阴阳学说(     )

①把物质归结为物质具体形态,本质上是错误的

②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进行了初步结合

③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

④实现了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阴阳学说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体现了该观点据有唯物主义倾向,:“中医学发展出以人体阴阳虚盛为判断疾病与治疗方向的指标”则坚持了矛盾的观点,所以中医阴阳学说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进行了初步结合,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选C;①不选, 因为该观点本质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④不选, 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科学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

【考点定位】哲学的基本派别

【高考警示】哲学的基本派别

(1)考查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形态:高考往往以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为情境材料,对唯物主义进行考查。要注意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原子论”之说,其实质是不同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多为近代西方的科学家,而中国的代表人物较少。

(2)考查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形态:注意把主观唯心主义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现象区分开来。中国古代的“天命观”比较复杂,有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有时是按规律办事的表现,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侯(一侯为5天):“一侯雷始收声;二侯蛰虫坯户;三侯水始涸”。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三侯”现象表明(    )

A.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B.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 认识事物应基于人的主观需要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三候”现象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认识事物应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C错误。答案为B

21. 下图漫画《植数(树)》讽刺了一些人(    )

 

①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 

②忽视了事物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③违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否认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漫画描述了植树人为了完成任务,把树全部植在一个坑里,只求完成数量,不讲实际,讽刺了一些人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违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③符合题意;漫画没有讽刺忽视客观联系和否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②④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尊重客观规律

【解题指导】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漫画型选择题总体设计新颖别致、构思精巧,全面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会给出一幅或一组漫画,有的还会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解题一般分成以下几步:

首先,要读懂漫画(含漫画标题)。漫画本身包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者是想针贬时弊,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我们可以通过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言语和其他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漫画标题等去揣摩,把握。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是我们做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要仔细揣摩,要透过漫画中事物的表面现象,特征去抓住其内在的本质,深层次的道理。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还必须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反对不读漫画,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不去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只单纯看题肢本身正确与否的错误做法。

其次,要读懂题目的选择要求。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灌水式”“输血式” 的传统扶贫模式难以为继,精准扶贫成了扶贫进入新阶段后的新举措。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③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④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随着我国扶贫攻坚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扶贫攻坚的认识不断深化,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③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并非说之前的认识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3.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这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圆圈式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在深水区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③项正确;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了研究海底热液生物生存状况,科学家对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推翻了以前的结论。②项正确;追求真理是一个波浪的式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①项错误;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C。

24. 农业如果仅从某一环节来看,效益是不高的,但如果把生产加工销售连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扩充价值链就可以提高效益,形成如图所示的第六产业。这启示我们(    )

 

A. 统筹全局可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B. 事物的部分对整体发挥着统率作用

C. 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起作用

D.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答案】A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考点定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本题难度适中,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扶贫工作关系到贫困百姓福祉,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16年再完成1000万人以上脱贫任务,据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各省(区.市),各行业部门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把扶贫内容纳入其中。

材料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十三五”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做到“五个一批”,即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一批,通过劳务输出脱贫一批,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通过低保兜底脱贫一批,还要实施医疗脱贫.加强教育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和资产收益脱贫。   

(1)结合材料一,说明国家重视扶贫工作的经济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如何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

【答案】(1)①扶贫工作是社会主义本质(或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的要求,有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②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扶贫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扶贫有利于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①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夯实扶贫的物质基础,促进贫困地区脱贫。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确保财政资金的支出.管理和有效使用。③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脱贫目标。④转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脱贫目标。

【解析】本题以国家重视扶贫工作、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的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国家重视扶贫工作的经济原因。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扶贫工作关系到贫困百姓福祉,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调动运用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等知识分析回答。

(2)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国家如何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属于措施类试题。经济生活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然后分别从解决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发挥财政的作用、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思考分析。

【点睛】“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象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年12月25日首次审议了《电子商务法》草案,并通过人大官网公布,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电子商务法走完了第一步立法程序。此次电子商务立法由全国人大财经委牵头,有望开创我国立法新模式,成为由部门主导立法转变为人大主导立法的表率。过去部门主导立法,立法工作行政化.倾向化明显,政府部门从自身立场和利益出发起草法律,利益博弈使得立法久拖不决,甚至流于形式。对此,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分析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过程。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坚持党对国家立法工作的领导。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电子商务法》草案,走完第一步立法程序。③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电子商务法由全国人大主导立法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更能直接体现人民意志,是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体现。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分析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过程。设问指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其理论依据即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电子商务法》草案,走完了第一步立法程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电子商务法由全国人大主导立法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教育部通知,从2017年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

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斗争的壮烈使命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殊死的斗争,其他一些中国军队也在奋起抵抗;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国人的物质、精神、鲜血和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14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到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

我们修正历史概念,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呈现历史本来面目,客观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警醒日本右翼.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血泪史.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斗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根据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阐述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的重要意义。   

(3)设计一次“我为抗日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请写明这次班会的设计目的和主题思想,以体现你的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追求。(每项内容控制在10至20个字之间)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十四抗战的大量史实和日本右翼抬头的现实决定了我们的教材必须客观全面地呈现历史;②人的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教材客观全面反眏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史,是为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③人的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教材客观全面地反眏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屈辱史和斗争史,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没有文化继承就没有文化积累,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积极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传统,在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政治认同;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选择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承担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和传播者。④教育对文化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大。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中华民族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在群众中发扬光大。

(3)主题班会设计必须围绕抗日英雄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维护和平.追求正义等核心价值,体现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责任担当。语言表述灵活多样,但违背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追求,不能给分。举例如下:①设计目的:培养本班学生爱国热情(或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②主题思想:爱国热情是建设伟大祖国的精神动力(或民族气节使中国人民挺起脊梁)。

【解析】(1)根据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属于原因类,回答为什么这么做。可先答出辩证关系知识,然后再结合材料回答原因。也可把辩证关系分开来分别回答。不管哪一种,都要求尊重史实,正视现实,勿忘历史,发奋图强。

(2)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的重要意义。可分别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说明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积极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坚定政治认同;传统文化的作用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选择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承担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和传播者;教育对文化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大。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中华民族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在群众中发扬光大。等等。

(3)主题班会设计必须围绕抗日英雄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维护和平、追求正义等核心价值,体现自己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责任担当。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名师点睛】原因类主观题解题技巧:  

    一是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二是从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三是从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