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美术>>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奏响色彩的旋律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14日

教学目标

  能深入学习和理解绘画的色彩造型语言,了解绘画中色彩运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中获得对运用不同色彩对比与调和方式的美感体验;学会通过一定的色彩对比与调和手段来获取各种色彩表现经验;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色彩表现语言运用于色彩绘画的研究性学习之中;能够养成主动观察与分析生活中各种色彩现象关系的学习意识,培养对绘画色彩的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旨在通过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练习检验学生对色彩理论和规律的掌握程度。活动始终围绕对不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式及手段进行尝试性练习来展开,帮助学生在色彩的练习实践中建立研究色彩、运用色彩表达绘画语言的意识。
  第一个活动主要侧重于通过对同一绘画主题下不同的色彩调和方式所产生的色彩对比关系的分析,获得初步的色彩分析与调和能力。
  第二个活动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色彩对比与调和方式进行招贴画设计,提高对绘画色彩表现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基本思路

  从色彩与音乐的共性中切入教学,很显然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绘画中的不同色彩对比现象的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接下来通过对教材中不同绘画作品的色彩对比关系进行欣赏与分析,学生能在审美体验中获得对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的初步认知,理解绘画中色彩对比的强与弱是根据作品表现主题与意图来选择或确定的。然后设置的“思考与交流”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对比色、互补色、邻近色及类似色的色相对比关系在绘画主题表现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不同色相对比方式的运用与分析,认识基本的色彩对比与调和规律。根据学生练习中所产生的色彩调和问题,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色彩的调和方法,在尝试练习中,逐步形成追求色彩和谐美的审美意识。最后综合已知,要求学生根据绘画表现主题和意图,适当选择不同的色彩调和方式完成一幅色彩作业,并通过展示与评价环节提升学生对色彩对比与调和的表现及分析能力。

 教学材料分析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色彩宛如琴键,眼睛好比音锤,心灵有如绷着许多根弦的竖琴。艺术家是拨动琴弦的手,只要接触一根根琴弦,就会引起心灵的颤动。”的确,色彩与音乐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可以超越对物象的描述,直接诉诸情感,实现其艺术使命。教材从色彩与音乐的共性特征切入本课的学习,旨在通过这种艺术间的“通感”来引导学生关注色彩在绘画中的不同表达方式,进一步体验与认识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传递与表达内心情感进而去探究色彩对比与调和的种种规律。教材选择的4幅作品中,《老歌——我为祖国献石油》是色彩的纯度对比。《荷》是色彩的明度对比。《国王的悲哀》是一幅典型的色相对比运用的范例,画家马蒂斯运用粉色、绿色、蓝色的色块形成对比,用黄色的菱形树叶打破四边形色块的稳定,极为戏剧化的场面中,虽然没有透视,但色块的重叠同样体现出了空间,让我们从平面化的色彩中感受到光的存在;黑衣绿脸的国王斜置于紫蓝色的背景中,造型被简化成没有任何表情的平面形象,右上方的人物呈现出黑白两色,与国王白色的手遥相呼应,象征的是死神及某种命运中不可抗拒的力量;下方绿色的人物与国王一起被欢快跳跃的黄死树叶推向阴影中,显示出悲剧化的情感特征。而所有的这些都是通过色彩对比表达出来的,靠色相的对比形成造型、空间上的内在张力,靠色块的面积对比中大小及比例的安排寻求画面关系的均衡,说明在色彩绘画中只有通过色与色之间的协调、对抗、交错、融合、跳跃与反复,才能真正使色彩“语言”的表达具有意义。而《银梦》这幅作品则是以上三种对比方式的综合运用,画家娴熟地运用水彩画技法,通过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使得画面呈现出梦幻般的意境。

  色相对比是其他几种色彩对比中最明显的一种对比,教材通过一组同一色相的蜡烛在不同色相的书本背景下所呈现的不同效果,直观地将绘画色彩中的色相对比呈现出来。色相对比可分为同种色相对比、同类色相对比、邻近色相对比、对比色相对比和互补色相对比。以色相环为标准,其中相邻15°以内的色相对比称之为同种色相对比,是最弱的色相对比;某色相与相隔15°~30°的色相作对比称之为邻近色相对比,是较弱的色相对比;某色相与相隔30°~60°的色相作对比称之为类似色相对比,是中等偏弱的色相对比;某色相与相隔120°~165°的色相作对比称之为对比色相对比,是较强的色相对比;某色相与相隔165°~195°的色相作对比称之为互补色相对比,是最强的色相对比。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所带来的感受是不相同的。教材中通过色相对比强烈的《多尤的小河》与色相对比较弱的《絮语》这两幅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的运用与绘画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现代绘画大师中,利用色相对比的方法进行画面效果处理的凡·高、马蒂斯、康定斯基、米罗、蒙德里安等,在他们的作品中,色相对比所产生的色彩原始力量常常超越了绘画的内容。

  明度对比是由色彩的明暗差别或黑白差别而形成的对比,是其他对比关系的基础。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单纯的明度对比,包括同一种色相的明度差别和无彩色系的明度差别之间的色彩对比;复合的明度对比是由不同色相的色彩组合,但以明度差别为主的一种色彩对比效果。色彩的明度差别在色立体中通常用明度轴来表现,由从白至黑的11个色阶组成,0和10分别代表白与黑,1~9为不同明度的灰。通常我们提到的高、中、低明度中,从黑至深灰(0~3)为低明度,从浅灰至白(7~10)为高明度。教材第29页的《梳起的村姑》中所采用的单纯明度对比关系为强对比,黑白之间反差大,色彩视觉效果突出而刺激。《仿古山水·秋景》中运用的复合明度对比关系是弱对比,明暗反差小,视觉效果模糊而含蓄。可见,在绘画中不同层次的明度对比能强化或减弱我们的视觉感受,从而达到突出绘画主题的目的。

  纯度对比,是通过色彩的纯度差异所形成的色彩对比现象。纯度对比一般会使纯度高的色彩更鲜明,色感更强;而纯度低的色彩更显灰暗,色感更弱。在教材第30页的《一块红布》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纯度对比运用的视觉效果。在色立体中接近明度轴的色是纯度最低的色,色彩感觉平淡、无力;而接近色环一端是纯度高的色,色彩感觉活泼、刺激。《互补系列No.168》中的红色、黑色都是是高纯度的色彩,为了平衡画面的色彩,画家运用低纯度的黑色、褐色进行调和,使作品的整体色彩关系趋于和谐。

  此外,还有冷暖对比、面积对比、同时对比及综合对比等。在色彩对比中,包含有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等两种以上的对比称之为综合对比。只要是有彩色参与的色彩对比与调和中,色相对比是很难避免明度上和纯度上的差别而独立存在的。《崂山女系列》作品中既有红绿、黄紫的色相对比,又有白、绿、蓝等色彩的明度对比和画面整体色彩关系中各色之间的纯度对比,各单项对比通过同一调和的方式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画面整体色彩关系的变化与统一。

  “调和”(Harmony)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爱与美女神的女儿Harmoinia,在希腊神话中她是平息战争的调和之神。在古希腊,“调和”有着“协调”与“和谐”的意思,自古以来一直是形式美原理的主要内容。绘画中色彩调和通常指两种以上的颜色通过相互协调,从而达到一种具有视觉平衡美感的手法。可以这样理解,从人类运用色彩表现美的那一刻起,调和的手法就产生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通过配置强烈的对比色以突出画面效果的调和手法,到歌德以色相环上的对比色为调和的理论,再到19世纪法国色彩大师修拉基于对比色彩的调和论,都是以色相为基础,融合明度、纯度而形成的色彩调和方法。在我国传统绘画色彩的纯度对比中,随类赋彩的作用就是使纯度低的色彩减弱纯度高的色彩鲜艳程度,达到调和色彩的效果。色彩调和的目的在于通过调和达到色彩的和谐美,这种色彩和谐主要来自于人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求。在我国民间流传的间隔调和手法就是通过某种色彩来间隔对比强烈的色彩,从而达到视觉的和谐美感。教材中第28页通过4幅作品分别列举了最为常见的4种色彩调和方式:同一调和、间隔调和、渐变调和与面积调和。

  在色彩对比强烈、非常刺激而不协调的状态下,通过加入各色的同一因素,使整体色彩效果趋于缓和的调和方法,称为同一调和。在色彩的调和方法中最常见的就是同一调和,因为“同一”就是调和的本质。同一调和的形式很多,总的来说分单向性的同一调和和双向性的同一调和两大类。单向性的同一调和有同明度调和、同纯度调和、同色相调和。例如《厚土》(图版第59页)既是同色相的调和又是同纯度的调和。双向性的同一调和,是通过保持色彩中的两个要素,改变第三个要素而产生的调和效果,因此调和的统一感较单向性同一调和更强。如《中国花瓶》,在保持色彩的明度与色相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色相的纯度差异,即同时在绿色与红色中相互掺入互补色进行调和,来获得视觉上的和谐与统一。

  间隔调和则是在不改变色彩明度、纯度的前提下,通过用中性色勾边、衬底等方式来协调画面的色彩对比强度,并保持画面色彩鲜艳、刺激的对比效果。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色彩调和方法,也是一种最为实用的调和手法,常常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色彩搭配上的不和谐关系。

  在协调色彩关系时,即便是画面的色彩明度、纯度、色相都不发生改变,仅改变对比色彩的面积差,也能产生色彩的调和效果,这种调和方式就是面积调和。写生色彩中我们常常提及的统一色调,其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占据画面面积最大、色量最多的某一主导色来控制画面的均衡色彩关系的主动权,从而达到画面色调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同时,在面积调和运用中,由于画面色彩面积的大小不同,造成的色彩感觉也会不同。一般意义上来讲,面积的大小同视觉刺激成正比。面积越小,刺激度也越小;面积越大,刺激度也就越大。但在实际运用中,如果面积与色量最小的色块处于视觉的中心位置时,同样也能通过视觉刺激缓解画面色彩过强或过弱的色彩关系,正如教材中所提到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红色,就是调和画面色彩关系的“点缀色”。有色彩调和经验的人总是在关键的时候运用“点缀色”,并将点缀色用在最恰当的位置上。(见图版)

  渐变调和是在强烈对比的双色或多色关系中通过若干有规律变化的层次,形成色彩的过渡渐变效果来缓解色彩的对比强度,取得调和。渐变调和有明度渐变、色相渐变(类似色渐变、对比色渐变、互补色渐变)、纯度渐变、综合渐变等不同方式。教材中的《春甸》通过明度渐变使画面中的群山呈现体积感,同时又运用了色相渐变让山石富于色彩变化,还运用了色相渐变中的类似色渐变使画面色调统一和谐,是典型的综合渐变调和手法的范例。

  而从色彩的对比、调和的关系及美感来说,对比与调和实际上是互为依存却又矛盾的两个方面,减弱色彩的对比关系就会出现调和的效果,因此在阐释各种色彩对比时所涉及的关于防止色彩关系过分对比的方法,其实也就是色彩调和的内容。如色相对比太强可以通过间隔调和的方法减弱色彩的对比效果;通过明度渐变或纯度渐变的调和方法使画面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呈现一种不强不弱、起伏柔和、优美而抒情的渐变节奏等。换句话说,色彩的和谐美取决于色彩中对比与调和关系的适度,这同样符合形式美“变化与统一”的规律。在多样变化(对比)中寻求统一(调和),在统一(和谐)中寻求变化(对比),即是取得美感的普遍规律,也是获得色彩和谐关系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任务建议通过3课时来完成。教师可借助音乐与色彩的通感现象,通过分析各种画面中因不同的色彩对比现象所产生的不同旋律,来激发学生探究色彩对比运用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从对有关色彩设置的相应的尝试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体验色彩对比运用的乐趣,并获得对不同色相对比方式所产生的色彩效果的认知。第一个“思考与交流”中的尝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体验色相对比的调和运用,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色彩搭配现象,关注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现象,进而深入思考色彩的调和方式及规律。教材第28页的“思考与交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与尝试,首先是运用不同色彩调和方法进行色彩调和练习。第29页的“思考与交流”实际上是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色彩的明度对比的运用规律。最后一个“思考与交流”旨在启发学生对色彩调和知识综合运用的探究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一个思考点:如何有效地运用不同调和方法来表达绘画的主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实在学生能够理解色彩对比与调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一定的色彩调和的方式方法,学会用美术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色彩搭配问题。针对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心理来分析,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通过学习实践养成关注色彩、研究色彩规律的学习习惯,并能够用眼睛来发现色彩美,捕捉色彩美。就色彩的表现来说,眼与手比较,眼睛更为重要。因为凡是眼睛能够发现的东西,日后只要多实践,手迟早能够表现出来。如果眼睛不能发现美的东西,或在画面中找不到美的存在,即便是手再巧,技能再丰富,也无法表达出来。人类是先通过眼睛来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再通过手来改造世界的。因此本课的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发现色彩美的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要帮助学生建立研究色彩的视觉规律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色彩现象,并通过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知识进行调和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色彩绘画中出现的“手高眼低”的教学困境。

  由于本课在整个色彩教学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教学意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和具体学情,通过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并在尝试练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积累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经验。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不同属性的色彩特征,学会发现不同色彩的美,然后结合对色彩知识的认知来分析作品中的不同色彩对比与调和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色彩表现中的不同方式;在尝试练习中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色彩,而不是那样处理的原因所在,从而构建独立的色彩认知与表现观念。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以致用”的原动力下进而形成学习的持久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

  此外,美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与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同样的课题,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出它的美术资源,就一定能够从多个角度介入,既可以综合多项学科知识来“举一反三”,又可以“由三返一”,将单一知识从多个角度中予以展现。例如,色彩的“渐变调和”概念,教师既可以从形态上去描述,也可以在色彩上予以表现;既可以从自然形象中去观察获取,也可以通过数理逻辑来演绎论证;既可以从哲理中加以举证,又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去寻找。最终是让学生能够将“渐变”这个既有复杂理性逻辑又充满直觉感性的现象通过色彩的表现语言呈现出来。学生在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尝试练习中必然会经历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掌握色彩规律的关键所在。其实,色彩调和方式多种多样,从来没有一把“万能钥匙”来打开所有的色彩和谐之门。因此教师应避免让学生出现调色、用色的固定模式,应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广泛试验,以尽可能的方式来尝试不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法,发展自我的色彩感觉能力。基于这点,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较好解决课程时量上的局限,但必须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以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绘画色彩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虽然教无定法,但学有常态。在评价方式上,教师不应过早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究;也可以采用行程性评价和互评的方式来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与感知,注意对有想法的练习行为给予适时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