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色的世界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14日
教学目标
了解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色彩表现规律,学会分析和判断画面的色彩倾向,能画出简单物体的大体色彩关系;在对不同光源色的探究分析中养成认真观察、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了解光源色与物体固有色以及画面整体色彩的关系;尝试光的多种表现方法,并将所学的色彩知识具体运用到绘画实践中;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分析绘画作品是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某种情景的特征、突出作品主题的,掌握一定的绘画色彩表现规律与技能。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组织活动,旨在锻炼和形成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与意识,提高学生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整理的能力。
1.局部分析:这一活动重在巩固学生对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理解与掌握,在分析研究中理解所学知识,借鉴他人的用色方法与表现形式,并尝试多种色彩表现,积累经验。
2.小构图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归纳画面主要色彩,理解风景画中的色彩关系。这一活动对学生动手的要求不高,重在学生的体验感受和分析。
3.模仿表现:活动难度较大,重在对色彩写生的实际操作与运用,较适宜那些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学生。教师可就色彩风景写生的步骤及要点进行简单示范讲解,并给予学生在实景色彩写生中的观察方式及对色彩关系的把握方面以适当指导,让学生更好地、顺利地完成作业。
教学基本思路
“光是色之母”,没有光也就无所谓色彩。本课教学可以从光→色→光与色的关系认识入手,步步深入;也可以让学生从研究不同光线形成的丰富的色彩变化入手,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对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深入研究学习中。教师可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利用实物或多媒体手段演示出不同光源色对物体产生的不同影响,逐步引进环境色的概念。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研究光、色的不同变化,从中发现问题并总结出规律。通过“思考与交流”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获得色彩写生的方法与技能。作业以能够理解并掌握色彩知识为主,技能要求可适当降低。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中的“色彩”概念可从欧洲绘画导入。纵观欧洲美术发展史,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绘画大都站在写实的角度来表现真实的“自然”,然而绘画中的色彩却不注重时间、空气、光线等赋予色彩的影响与变化,导致画面的色调显得幽暗。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以莫奈为首的一批画家,以“光”和“色”去描绘、表现物象,捕捉物象受光后的种种色彩变化,并使物象瞬间的光色现象呈现在画面上,成为永恒。1874年这些画家举行了他们的第一届展览,其中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被当时的一家杂志嘲笑地称之为“印象派”,于是画家们也就以此称自己为印象派画家。印象派画家们将物理学中的光学理论运用到了绘画中,丰富了西方的绘画色彩体系,由此揭开了欧洲绘画史上色彩表现的新篇章。毋庸置疑的是,印象派画家这种对光、色关系研究与表现的痴迷追求,使得绘画不再是画室中的经营,使探索光色视觉表现成为可能。从教材第24页中莫奈所画的《卢昂教堂》系列中,我们看到了画家用画笔记录下的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同一个景物的色彩印象。
教材以表现光的绘画范例欣赏揭开色彩学习的序幕,旨在让学生明确色彩表现的主要途径是对光源色的观察与分析。“光为色之母”,没有光也就没有色彩的感受与表现。教材对日光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因为在色彩写生中,通常是在日光状态下进行的,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然光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气候条件使物象呈现的不同色彩变化,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光源色的概念,为研究光源色对画面色调的影响打下基础。“思考与交流”中安排了多种表现发光物体的练习,意在培养学生对不同光源的观察与表现能力。在练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鉴范例中的表现技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其他表现方式,在尝试过程中借助具体物象的光色变化来深入学习色彩表现。
光源色、固有色的概念随即呈现。教材从物体固有色的形成,到物体随着光源色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色彩变化,进一步诠释了光源色在色彩表现中的重要性。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光源色能够决定整个画面的色调,对于这一绘画写实色彩表现的规律,教材没有通过概念化的语言表述,而是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去总结,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细致观察中养成分析归纳的学习能力。教材第24页特别提出了光线照射的角度问题,同一物象在相同的光源照射下,因观察角度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这一色彩现象如实地反映出光是有规律的,而这种规律就是直射的光线是具有方向性的。在绘画中确定光源色的方向,有助于运用色彩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特征,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体积感。对画面大体色关系的分析,旨在对学生在绘画色彩表现中整体观察色彩关系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色彩的归纳能力,又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画面色调的产生主要是根据光源色来确定的这一绘画色彩规律。
环境色是教材在光源色与固有色之后阐述的色彩概念。一向重视写实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指出:“没有一件物体能够完全展示其本来颜色。”他所指的物体本来颜色就是固有色。艺术家早已认识到物体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色彩,形成物体色彩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物体对光的吸收、反射、透射,当然还有物体的材料特性、光线的性质、物体的表面特征、观者当时的心情因素等。可以说,环境色是一种综合因素下所产生的色彩现象。教材第25页中展示的同一光源下的同一组静物的颜色由于桌面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向我们直接呈现出环境色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当我们进而去分析这种变化的规律时,会发现物体受光部分主要受光源变化的影响,而背光的部分则主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物象的结构和表面质感的差异。在《餐趣》中,金属和玻璃器皿上所反映出的环境色因光洁的表面质感而呈现出更接近环境媒介的色彩,也因玻璃的透射、水的折射以及金属的反射现象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在《水中的蛋》中就表现得更突出了。空气、水与透明的玻璃花碗使相同的鸡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其中因空间前后位置使鸡蛋呈现出明暗变化;水的折射让我们体验到水下的鸡蛋表层上有趣的光影;透明的玻璃花碗因特别的结构与质感所呈现的微妙变化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切“真实”的存在。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应以色彩作品鉴赏以及学生对写实色彩中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的丰富变化的认识为主,使学生获得对色彩的知识与经验,能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丰富色彩,并运用这些色彩知识表达自己对生活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悟。教师应多途径、多渠道地为学生观察与感受色彩提供可鉴别与分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研究;也可以采用分小组处理光源、自由摆放静物或搜集资料图片等方式共同研究,记录色彩变化,再集体讨论、交流,分析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其规律。建议本课用2~3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课前可准备几幅色彩关系较为明确的写生色彩作品(也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几幅作品)、各种不同色彩的彩色灯泡、2~3块不同色彩的衬布、浅色瓷壶或花瓶一个、苹果或橘子2~3只、玻璃杯一个及水粉或水彩画工具材料。导入:用蜡烛或彩色电灯泡之类的发光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特点、性能,导入课题,接着展示表现光的绘画作品图例,引导学生探究光源色对物体色彩产生的影响。教学始终扣住“光”这一主题,无论是物体的固有色,还是周围的环境色,都会受到光源色的影响,同时,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的色彩,也会因光源色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在大致了解了光的基本类型以后,了解日光在不同季节、气候以及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光色变化是进一步学习的重点。教材在“活动建议”中要求分组收集与“晨”、“午”、“夜”相关的绘画作品,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收集类似的作品,诸如表现“阴”、“晴”、“雨”、“夏”、“秋”、“冬”的作品,分析这些作品是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景特征、突出作品主题的,并研究其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体验对这类作品的色彩表现进行主动探究。在学生主动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上的支持,激发学生对光源色变化的研究意识和对色彩变化的敏锐观察,为感受和研究光源色对固有色、环境色的影响打下基础。建议采用合作分工的学习方式,例如某一小组专门收集表现“晨”为主题的作品,另一小组专门收集以“夜”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等等,有目的地展开活动。先由收集这类主题作品的小组自己研究、总结出这类主题作品色彩的一般性特征,并模仿其特点画出大体色彩关系,再让全班综合归纳、比较、交流、讨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各种研究的教学情境,例如,利用彩灯、各色衬布、器皿等作为道具,或用多媒体演示等,尽量让学生自主研究,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自主研究,并指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和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识,在平等、互助、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增长经验。当然,技能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获得了一般的色彩知识后,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小幅风景或静物写生,要求探究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所形成的较为丰富的色彩变化,把握画面大体的色彩关系。总之,教学中要以光源色为主线,借助写实的表现手法,从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层层深入,力图使学生形成丰富的色彩概念与感受,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感受物象丰富的色彩变化,为学生欣赏色彩绘画作品和进行色彩写生打下基础。
学习活动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是否能够多途径、多手段主动收集相关资料?是否能够通过有效的分析、研究活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掌握基本色彩知识?能否运用色彩知识完成一幅简单的静物或风景写生?均可作为学习评价内容。可将自评、小组评议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在反思自己或对照他人的学习评价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