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美术>>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14日

教学目标

  能够初步理解图形表达的基本含义,解读绘画中不同图形的意义,能简略地阐释自己对绘画中图形的独特理解和思维内涵。在对线条的不同表现方式及情感传递的探究学习中,初步理解并感受绘画在人类生活中的特殊意义,掌握通过线来记录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果的不同方式,并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造型表现方式创作富有个性的绘画作品。乐于观察并探究生活中各种物象的形体特征,建立运用图形语言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绘画造型学习方式,为深入学习不同的绘画造型要素及各种表现方式、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活动分析

  本课的活动分别建立在学生掌握绘画中的形来表意的三个层次上,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展开活动,或通过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分析,灵活地选择任一活动,并结合课外活动的穿插交替进行。

  活动一:主要侧重于在理解绘画中的图形表意功能的基础上,建立用图形“说话”的绘画意识。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绘画表现产生极大的兴趣与热情。

  活动二:以造型元素——线为基点,在分析美术家运用不同形式的造型语言表达特定的信息过程中,理解绘画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的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尝试运用不同表现形式来表现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思考,掌握绘画的基本造型要素,为下一步实践作好铺垫。

  活动三:在同一主题的不同联想与思考的绘画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绘画造型元素和表现形式,深入学习绘画造型与表现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运用绘画语言的表现能力。

 教学基本思路

  为了让学生较充分地理解绘画中图形表达的基本含义,并大胆地发表自己解读绘画图形的见解,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观察、解读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绘画作品中的图形意义入手,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生对图形的独特感受中揭开绘画造型表现的学习序幕。继而通过“思考与交流”,将学生引入更深一层次的学习领域中,让学生在欣赏与分析绘画作品的同时,理解不同的图形表达方式传递不同情感和主题的意义。接下来通过尝试练习活动,激发学生对图形表现的学习欲望,让运用图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成为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可以从线条造型的尝试性练习切入主题,帮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逐步建立绘画造型表现的基本认知,同时学生也通过不断的尝试与体验获得绘画图形创意的基本技能。最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同样是用线条表现,却传达着完全不同的意义的探究学习中,打开一个更为有趣的学习通道,对下一环节的教学进行铺垫。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从绘画的图形表意这一角度导入对绘画造型艺术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关注生活中的视觉形象,关注美术的图形语言符号,并乐于尝试用图形语言来表达感知与情感的意识。图形作为符号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表意,而要做到表意,重要的不是象形,而是意念。我们看到毕加索的《少女与和平鸽》,并不会因为画中的少女与鸽子并不像生活中的少女与鸽子的形象而曲解这一作品的信息内涵,反而会因为画家巧妙的图形置换而更容易明晰这一绘画主题的意义。同样,各种标志中的人形也与实际形象有很大的差异,但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各种标志之间不能相互混淆。比如:男洗手间标志与女洗手间标志。正是各种表意的图形之间有着不能相互混淆的标志性内涵,图形才真正具有其特定的符号意义。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和图形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在美术活动中,任何信息都携带着意义,而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图形的符号意义可以这样来理解:就是画家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并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精神内容。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知、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美术家在美术作品中传递语义信息的同时,还有意无意地传递出一些超语义信息,其中既包含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性格等生命信息,同时也传递出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地域、民族所特有的风俗、观念、信仰等信息,也就是美术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不同民族对线条语言有不同的理解与运用方式。中国画的线是绘画语言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它追求最大限度地表现绘画语言的丰富性。

  绘画中的线可以理解为点的运动轨迹。线可以在长度、宽度、方向上不同,也可以是连续或间断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粗或细的,直或弯曲的,静止或运动的。在几何学上,线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它是由运动产生的。在绘画中线是与点相对的结果,严格地说,线是绘画的第二元素。绘画以徒手画线作为主要语言形式之一。绘画中的线条是徒手完成的,速度、方向灵活多变,并富有情感色彩,与借助制图工具的帮助画出的几何线是有区别的。“线”在美术语言系统中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对物象轮廓、形体的表现,其次是线条自身的语言价值。由于线能够界定各种形状,表现体积、空间、质感、情绪等,因此线在绘画艺术语言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认为,线是绘画语言中的名词与动词,以造型为其终极表述,是研究对象本质的语句符号,是我们阐明视觉形式的基本手段,在我们的视觉交流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教材以线条来切入绘画造型表现的学习的目的也在于此。教材通过第4页的表格,从造型元素线的不同形式中剥离出美术语言的特殊交流方式与造型表现的规律,并通过对中西方美术作品中共性与特性的分析,来阐释绘画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信息,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走近美术,养成关注美术的人文内涵的学习意识。

  虽然本课中呈现的绘画作品给我们带来多方位的信息,有不同技法、不同风格流派、不同时代、不同画种的等等,但均围绕一个共同点:绘画是人类情感的载体,绘画借助不同的图形符号并赋予相应的含义来传递各种信息,它们共同演绎着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绘画作品的形式取决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艺术家也正是借助他所创造的作品形式外观来实现与欣赏者的交流的。这种形式的根源来自于艺术家对大自然各种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瑞士画家保罗·克利曾用一个关于树的绝妙比喻来阐述自然、艺术家、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自然犹如树的根,艺术家是连接根与树冠的树干,作品则是美丽的树冠。也就是说当自然形象进入画面的时候,画家已使它们发生了改变。教材中的绘画作品就是要让我们学会阅读这种“语言”,并通过绘画语言去了解与分享画家的视觉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身边那么多被漠视的视觉形象在画家的笔下竟蕴藏着如此丰富深刻的内涵,如果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建立一种用视觉语言来交流与沟通的生活方式,并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地观察、了解世界的态度,那将是这一课教学的最大收获了。

  本课教材中关于延伸意义的图像内容,是针对美术作品结构的图形——意喻——象征关系而展开的。象征作为一种创作表现手法,它贯穿于人类文化的全过程,经历了原始、古典和现代三个主要的演变阶段。现代意义的象征是建立在主、客观高度统一和主观意识被空前强化的基础上,为此作者往往通过对寓意对象的变形夸张,使之最大限度地显示出主体意识。象征手法被运用到美术创作中有着长久的历史,但形成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潮是在19世纪的法国美术界,代表画家有G.莫罗、P.皮维斯·德夏以及瑞士的勃克林等。这些被称为象征主义的画家,在创作手法上常常把精谨写实的艺术形象与超现实的、带有某种神秘氛围的环境结合起来。象征手法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上广泛采用的表现方法之一,商周时代青铜器的制造就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山水画的发展,也是作为“道”的映像而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文人画的出现和发展,更使象征手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题材的创作中,如梅、兰、竹、菊就成为象征人的志节情操传统绘画题材,被反复表现着。它的象征意义不但为艺术家们所推崇,而且为整个民族所认可、所熟悉。历代艺术理论都是把美术作品看成是一个“形”、“意”、“象”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并认为这种多层次的结构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结晶。而艺术作品中的深层结构(意蕴),饱含着浓烈的生命底蕴,成为优秀作品必须具备的灵魂。因此,现代艺术家们运用象征性的手法来拓展绘画语言的空间维度,用这种近似抽象的、内涵复杂的“象”传递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心象符号语言,在其画面中内蕴的情感与哲理已经包含着作者全部的人生体验以及对物象的参悟。从这一点上看,绘画中的图形语言能够透过形象而抵达作品的哲学层面。视觉方式的变迁导致了艺术形式的发展,而人类的认知与视觉能力的发展则取决于他所生存于其中的外部世界及其教育与文化环境。我们在理解画家们所使用的各种视觉表达方式的精神内涵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这种表达手段,建立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来实现与他人的沟通。

  教材中通过五个不同内容的“思考与交流”的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将学生领入一个图语的世界:1.从模仿大师的表现手法入手,尝试用不同的图形传达相同的信息。2.尝试用不同的绘画形式来对指定的文字信息进行“形”的诠释。3.了解绘画中的形式要素与造型表现的形式法则,并能尝试用线来表达自己对特定信息的感知。4.比较不同形式的线条所表达的不同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掌握运用不同形式的线来表达不同的心情的方法。5.分析绘画作品中图形的象征意义,解读美术作品中丰富的人文信息。“思考与交流”侧重于让学生通过学习养成用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用图形来交流对世界的认知的意识,从而达到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理想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由于在高中学生的既往学习经验中,绘画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应当避免从“专业绘画”的角度展开教学活动,而是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用图形“说话”的角度来切入本课的教学,尽可能地淡化学生对绘画的“专业”印象和畏难情绪。教师应通过教学评价形成一种人人皆可、个个都行的基本学习评价,引导学生由低至高、循序渐进地走进绘画的造型世界;帮助学生通过绘画学习活动了解绘画是一种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表达自身的心理感受和传递情感的工具,是自我在对世界的认识后,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一种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解读——思考——交流——实践——再解读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绘画造型表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学方法的把握直接左右着教学的效果,故此,教师在每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深研教材,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资源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导入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相对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观察并探究教材所提供的图像资料,采用各种思考与交流的形式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陈述自己对绘画语言中不同图形所表达内容的不同看法与观点,同时,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切忌对每幅作品过早地下定论,封闭学生的各种开放性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大胆实践,进行学习经验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在平等、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中强化知识与技能,构建对绘画图形语言表意的认知。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设计实效、有序的尝试练习活动更容易让学生畅所欲言,勇于尝试,也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具体操作教材第4页的思考与交流的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组合成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以交替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练习作业。首先每个小组中,让一位同学随意想一个形容词单独告诉另一同学,然后让这位同学用恰当的线条完成一张草图,以表达自己对形容词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看图释意并形成文字,最后这段文字再回到第一个学生手中进行对照。学生在表意的文字与图形语言的不断循环过程中,能够积极自主地进行图形表意的反复实践,并通过合作交流来获得用图形语言“说话”的绘画基本技能。这种教而无形、学而有序的教学设计更容易激发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在富于挑战的学习任务中发挥个性优势,相互借鉴各自的学习经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建议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绘画造型艺术中图形所传递的不同信息,以及这种图形语言在交换信息过程中所涵盖的人文特征,激发学生对绘画造型表现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生活中视觉信息的识读与表达能力。第二课时在前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深入研究绘画的基本造型元素——线,在用不同线条表现同一种物象的尝试性学习中,理解“线”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其自身所包含的独特内涵,已超越了造型表现的基本功能,进而引发学生对绘画表现的主观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思考与理解。在第三课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教材中呈现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综合已学知识,通过练习,选择恰当的绘画表现方式,创作完成一张能表达主观情感、富有个性的作品,并完成本课的学习反思。
  此外,我们还应知晓,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方式,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人类文化,同时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绘画作品时,应积极对待学生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通过对不同绘画风格的阐释,将学生引领到更为宽广的视觉角度中来,帮助学生建立尊重多元文化、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因此,本课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宜采用多种肯定的评价手段来达到评价的目的,如:学生的学习反思与自评,合作小组的互评和教师即时的点评等等。在自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侧重于对学习收获的反思与学习成败的分析;互评中要求学生能肯定他人的优点,并对不足之处给予合理的学习建议;师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尽量多肯定、多鼓励,对问题要及时指正,并顺势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新的学习方向,强化学习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