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美术鉴赏《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设计
录入者:gwq2019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8日
美术鉴赏
第一单元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设计
课题: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2、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如何从多种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2、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一.复习:
美术作品根据“图像”可以分为哪几种?
二.导入:
1、观看视频片段:放一段世界名画电影记录片段,然后我们请台下的同学对记录片中名家进行分析(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畅所欲言)
我们分析一个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呢?
给我们的感觉;整体的形式、姿态;你所了解他的一些信息(个人或社会);他与你或其他同学比较而言结论:
结论:为什么不同的同学观察的结果不一样?
因为不同的同学,他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故而得出不同的结果;那么我们如何才可以正确的观察和欣赏一个人或一件美术作品呢?
2、出示图片《蒙娜丽莎》
师:映示《蒙娜丽莎》图片。请学生谈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提问1: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将谈话记录整理在课堂练习反馈表上
生:请代表发言
师:提问2:你看到这件作品之后想到了什么?
生:讨论,记录,发言
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看教材P7页上的图表。
提问3:我们的发现和书中图表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总结。
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2、仅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幅作品。一副画的美不但是表面的还有很多内在东西需要你去细细品位。
师:怎么品味?离不开我们的眼睛。如何运用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一件美术作品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感悟、观察、研究和比较)。(点题: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三.新授:
1、感悟式鉴赏
《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
问题: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画家是怎么表现的?作品联想到了什么?
感悟式鉴赏从观者经验出发,通过想象去欣赏美术作品。适用于写意性和表现性作品(国画)。
2、形式鉴赏
《黄河逆流》、《长江万顷》——马远 南宋
师:简要介绍:马远是南宋院体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南宋四家)以及最有代表性的“马一角夏半边”的一些情况和当时的社会,以及政治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然后带回同学们看到两幅水图的线条表现水在不同地域和天气的变化
《莲池》——莫奈
师:简要介绍: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莲池》是他的代表作品。作者用画笔表现出一幅睡莲小桥的美景,给人的眼睛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
生:尝试从色彩,笔法等方面分析该作品。
色彩:斑斓。似乎光线照耀的湖面就在眼前,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笔法:用水平笔法表现出水的宁静,用垂直笔法表现柳枝的摇曳身姿。两种笔法结合使画面动静结合,充满生机。
3、社会学式鉴赏
《写生珍禽图》 黄荃五代
师:课件映示《写生珍禽图》(黄荃)
提问:画家画了些什么?
生:鸟,乌龟,知了等
师: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生:无
师:画家为什么这么画呢?它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夜巡》 伦勃朗荷兰
提问:仅靠观察能否完全了解该作品?
师:面对一件美术作品,除了了解它的外在内容,构成形式之外,我们也会不自觉的思
考: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它有什么特殊意义?这种提问的方式就是社会学式鉴赏。
美术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与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是离不开的。如果我们可以从文化背景或其他相关的社会因素中去思考和考察,就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该作品。
师:引导学生看书中对两幅作品的分析
五代、宋代是中国工笔花鸟鼎盛期。此图为画家教子习画的范本。(不同创作目的)
伦勃朗由于《夜巡》创作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改变了其辉煌的人生。(社会背景影响)
美术现象不存在于真空环境中,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社会学式鉴赏在于探究、追问作品主题。
4、比较式鉴赏
1、师: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鉴赏方法来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师:课件映示书中图例。《丽人行》(傅抱石)、《宫女》(林风眠)
同时映示书中图表
生:口头完成填表
| 丽人行 | 宫女 |
题材 |
|
|
材质 |
|
|
构图 |
|
|
线条 |
|
|
色彩 |
|
|
人物 |
|
|
画风 |
|
|
横向: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
纵向:比较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环境
比较式鉴赏可以确定作品的好坏,但许多情况下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不同而已。比较往往从形式入手。有比较才有鉴别
四、总结
真正的欣赏不光是用眼看还要用脑看……
五、课外拓展
运用所学知识做鉴赏分析。《蒙娜丽莎》《春》
感悟 | 观察 | 探究 | 比较 |
感悟式鉴赏 | (形式鉴赏) | (社会学式鉴赏) | (比较式鉴赏) |
作品印象: | 形象: | 画家生平: | 与《春》作比较 |
作品联想: | 构图: | 文化背景: | 题材: |
| 空间: | 人物装束: | 构图: |
| 形体: | 创作过程: | 作品印象: |
| 色彩: | 作品内涵: | 空间表现: |
| 明暗: |
|
|
- 上一篇:《礼仪与教化》国外部分
- 下一篇:高一绘画《奏响色彩的旋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