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03日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必修(3)文化成长历程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预习任务】
一.基础型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2.指出各学派的创始人,归纳各学者基本主张并分析他们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
3.简单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提高型
1.分析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
2.荀子思想为何被称作儒家思想的异端?
3.在天人关系与政治主张上,道家与儒家主张有何不同?
4.墨家与其他学派最大区别在哪?
5.儒家与法家在当时的地位如何,并分析其原因?
三、综合型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哪些学派会成为当时的显学?
2.诸子百家哪些思想对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借鉴意义?
【知识梳理】
一、时间:春秋战国(BC771—BC476—BC221)——先秦时期
二、概念: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的不同学派及各种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三、原因——社会大变革
1.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逐渐崩溃。
3.军事:各国争霸战争不断
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5.思想领域:学术下移, “学在民间”
四、表现
(一)道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1.春秋:老子
(1)哲学思想
A“道”为世界本原——客观唯心主义
B“道法自然”,摒除“天命”的绝对权威
C辩证法,矛盾是对立可转化(无条件)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愚民政策
(3)历史贡献:
A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B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战国:庄子
(1)哲学思想
A齐物观
B逍遥观
C“天与人不相胜”
(2)历史贡献:哲学、文学、美学贡献突出
(二)儒家
1.春秋: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1)人生经历:勤奋好学、政绩显著、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创办私学
(2)哲学思想:核心
A仁,仁者爱人——进步性
B礼,克己复礼——保守性
C对鬼神敬而远之——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3)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改良政治
(4)教育思想:
A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学而时习之”
B意义:打破了教育由贵族垄断的局面;促成当时文化繁荣;对后代影响深远。
(5)文学成就: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6)历史地位
A当时:争霸变革时期不被重视
B后代:孔子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战国: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1)政治思想:仁政学说(核心);民贵君轻
(2)哲学思想: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
(3)历史贡献:
A孟子被称为“亚圣”
B《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3.战国: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1)政治思想:礼教为主、礼法并重;“君舟民水”说
(2)哲学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B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3)历史贡献: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战国:墨家(墨子)
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2.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四)战国:法家(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变法革新;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后1000多年中与儒家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影响
1.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2.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道、法)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疑难解惑】
1.儒家在当时未被重视的原因
儒家的“仁”“仁政”学说,不适应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2.韩非的思想及其评价
①韩非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韩非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韩非提出的严刑峻法主张,容易使统治者产生暴政
④总之,韩非的理论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改革,建立新兴政权及巩固全国的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秦朝的短命而亡,说明其历史局限性。
【能力训练】
1.(山东文综)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沦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2.(2008重庆,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
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
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2007广东,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4.(2007北京文综,15)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
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
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
“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
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5.(2008广东实验中学)下列人物的思想不存在继承关系的是
A.孔子—孟子 B.老子—庄子 C.墨子—韩非 D.二程—朱熹
【参考答案】
1.D 2.A 3.A 4.A 5. C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预习任务】
一、基础型
1.新儒学会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汉朝统治思想的原因?
2.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其作用
3.汉代的独尊儒术的德政策产生哪些影响?
二、提高型
1.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区别?
三、综合型
1.汉武帝时期有哪些措施体现了新儒学的大一统思想?
【知识梳理】
一、背景(汉武帝)
1.经济:汉武帝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
2.政治:汉武帝要求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3.思想:
(1)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和改造,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理论:董仲舒新儒学
1.内容:
(1)加 强 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和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2)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施政措施: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4)伦理道德: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1)兼采百家
(2)儒学神学化
(3)儒学官方化
三.实现措施
1.思想:肯定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3.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体系,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四.评价:
1.积极:
(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
(2)思想:从汉代始,儒学处独尊地位,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消极:
(1)导致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2)束缚思想,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能力训练】
1.“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
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3.(哈尔滨市九中)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A.仁者爱人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大一统
4.(长春外国语学校)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
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5.——伍逸芷
5.有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错误的是( )
A.集许多思想家的内容而成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具有神化的主张,带有迷惑性和不科学性,没有积极作用
D.是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释
【参考答案】
1.D 2.D 3.C 4.D 5.C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预习任务】
一、基础型
1.宋明时期,儒学为何会有新发展?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3.如何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二、提高型
1.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2.如何理解理学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综合型
1.从当代出发,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隋唐:三教合一弥漫社会
3.唐宋:儒学志士探索与思考
二、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1)开创:程颢、程颐(北宋);
(2)集大成者:朱熹(南宋)
2.内容:——客观唯心主义
(1)理的含义: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寻理方法: 格物致知
(3)遵循原则:存天理,灭人欲
3.历史地位:
(1)南宋后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明)
(2)对朝鲜、越南、日本产生深远影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
①“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阳明:(明) “致良知”
三、评价: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1.消极:维系专制,压抑、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注重气节、品德,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疑难解惑】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相同:
A性质:唯心主义思想,(客观唯心与主观唯心)
B内容:世界本原是理,是非物质的
天理与人欲对立
要求要自我修养
C影响: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巩固君主专制
2.不同:求理方法---外求和内省
二、宋明理学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1.积极:道德意识、和谐意识、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
2.消极:尊卑等级观、重男轻女观、重礼轻法观、重人伦轻科学观、重社会轻个体观
【能力训练】
1.(2009山东基本能力,14)传统文化强调人
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2008东北师大附中)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A.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D.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3.(2008广东实验中学)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 ( )
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孔子的仁学被发扬到极端
4.(2008南京调研)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5.(哈师大附中)下列有关宋代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 B.程朱理学思想中有唯心的一面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D.从北宋起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参考答案】
1.C 2.B 3. C 4.B 5.D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标要求】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预习任务】
一、基础型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产生近代进步思想的原因
2.归纳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3.归纳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4.如何评价明清的进步思想
二、提高型
1.李贽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区别?
2.韩非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问题的看法有何不同,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3.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和孟子民本思想有何区别?
三、综合型
1.中国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知识梳理】
一、背景:新旧矛盾中孕育着新思想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孕育新思想(拜金逐利、蔑视礼法、追求个性)
2.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性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
3.思想: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入学日益僵化和因循守旧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明)
1.著作:《焚书》《藏书》
2.内容:
(1)批判程朱理学,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2)批判道学虚伪,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3)批判封建教条,提出男女平等观念。
(4)万物皆生于两,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共同主张:
(1)哲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构建较为完整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王)
(2)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黄)
(3)学风:提倡经世致用,明道救世(顾)
(4)经济:提倡工商皆本(黄)
黄宗羲 |
《明夷待访录》 |
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④主张“工商皆本”。 |
顾炎武 |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
①主 张限制 君权,扩大地方权。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
王夫之 |
《读通鉴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③认识论上,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天命论”、“生知论”,主张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 |
四、评价:
1.消极:
(1)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2)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
(3)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有限。
2.积极: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1)经济: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要求
(2)政治: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3)思想: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后世: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刻,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给民众以深刻启迪。
【疑难解惑】
一、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思想为主
2.反封建专制。黄宗羲思想为主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三大思想家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二、中国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1.相同:
(1)背景:植根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
(2)内容:批判 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
(3)影响:对后来资产阶级运动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2.不同点:
(1)中国: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有限。
(2)法国:彻底批判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提出了“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国家蓝图,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能力训练】
1.(2008上海调研)北京大学马克尧教授在《世
界文明史》中指出: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
行儒学的中国是开 明专制 君主制的典范,那里
有真正的信仰自由自由,政府只管社会风化,
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
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
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
一种榜样。”材料中伏尔泰没有认识到
A.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
B.儒学与启蒙思想的本质不同
C.学思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D.学可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等级制度武器
2. (大连市期末考试)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
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
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
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崇尚黄老之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道,三教合一
3.(2008长春外国语学校)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A.花木兰替父从军 B.梁祝化蝶相随
C.商鞅变法 D.神化孔子
4.(2008南通调研)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C.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D.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资网
5.(2008宁波测试)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
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
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
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
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参考答案】
1.B 2.A 3.D 4.B 5.D
知识小结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①春秋末期产生,其创始人为孔子,提倡“仁”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③秦朝时期,儒生非议郡县制,导致秦朝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
④西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提出“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儒家思想至此成熟,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
⑤宋元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
⑥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受批判,但正统地位未动摇。
⑦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⑧“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
①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本身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迎合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地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三、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倡导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③以人为本、和为贵思想有利于今天和谐社会建设等。
④注重气节品德、讲求发奋立志和历史使命,有利于自尊、自立、自强的积极健康人生。
(2)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①三纲五常的戒律束缚人们意志。
②倡导等级制度和愚忠愚孝的观念。
(3)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世纪更要继承弘扬:①“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②“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③敬老、敬贤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程标准】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预习任务】
一、基础型
1. 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2.说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明时间。
3.分析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
二、提高型
1.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有何特点?
三、综合型
1.16世纪后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先秦——宋元)
1.经济:农耕经济文化繁荣
2.政治:国家的统一;统治者的重视
3.文化:文化传播的需要及教育的进步
4.个人:科学家探索精神
二、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西汉:植物纤维纸;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1)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2)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3)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1)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2)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3)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1)战国:司南
(2)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3)13世纪:传入欧洲
三、中国古代科技特点:
1.重现象轻规律;
2.重记录轻探究;
3.重整理轻实验。
四、16世纪后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李约瑟”难题)
1.经济:固守农耕经济藩篱—根本
2.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的扼制
3.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的阻碍
4.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产生近代科学。
◆启示:科技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疑难解惑】
一、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哪些影响?
1.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火药:使骑士阶层日益衰弱,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3罗盘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连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能力训练】
1.(广东中山一中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12)四大发明之所以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因为四大发明
A.领先西方时间长
B. 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作用巨大
C.发明历程漫长
D.是西方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
2.(扬州市重点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
学期期初测试,历史,2)培根说:“这三种东
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
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
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古典文化 B、造纸术
C、印刷术 D、儒家学说
3.(江苏启东市2008届高三阶段调研测试,历史,3)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了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
4.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有 ①介绍
了西方的科技 ②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③产生了优秀的长篇小说 ④萌发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反思:本案以提高课堂有效性为出发点,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在课前设置一些预习任务,用问题引导学生检查自身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教学有效性
- 上一篇: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下一篇:中央集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