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政治>> 高一>>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泉州的消费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8日

泉州的消费生活

“20年沧桑巨变中,给老百姓带来的最大实惠莫过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市20周年的今天,我们最直接的感触就是:钱包鼓了,住房有了,小车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骑自行车到驾驶私家车、从手摇电话到电脑上网、从简易诊所到宾馆式病房……20年来市民生活中的变化不胜枚举。市民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物要有营养,服饰要美观大方,居住环境要舒适卫生,交通应当方便有序,业余时间能过得丰富多彩。20年来市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饮食消费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娱乐、文教等服务性支出迅速增加,消费内涵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用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来衡量我市20年民生变迁:2005年泉州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4%,比1990年下降了25.8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30—40%为富裕。

  20年来,全市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经历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再到宽裕型小康的巨大飞跃。本版执行:黄宝阳曾聪虹

  
从温饱到宽裕型小康的巨大飞跃()

  巨变,就在我们身边

  ——三位市民眼里的生活变迁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公务员苏先生、从事艺术行业的连先生和在银行工作的洪先生三人是老同学,地改市时刚参加工作不久。过去的20年,对他们来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人生历程,结婚、生子、建立自己的事业……他们与我们的城市一起成长、一起走向成熟。

  我觉得20年来市民生活最直接的变化就是钱袋子鼓了。1983年开始就在银行工作的洪先生说。

  当时,洪先生在靠近西菜市场的储蓄所工作。地改市初期泉州只有4家银行,到银行存钱的人很多。工薪阶层一发工资就把钱存到银行,需要用时再临时取。一些买菜的市民会先用存折到银行提个10元、20元再去菜市场

  听说过贴花奖吗?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洪先生解释说:贴花奖是当时银行发行的面额为2元或5元的票券,到年底可以参加抽奖,一个月几元钱地存,这是当时我们很多人攒钱的办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部分人的月工资只有五六十元,万元户真是凤毛麟角,当时,市民都是工薪阶层,日常收入很单一。现在商品经济这么活跃,不少人办厂、经商、投资,市民收入越来越多样化,钱袋子一步步鼓起来了。

  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0年的1538元增加到2005年的14209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830元增加到2005年的16315元,城乡居民收入均居全省第二位。

  
生活质量:今非昔比三大件

  上世纪80年代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而后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呢?当各种家电已经成为最普通的日常用品时,人们已经很难用什么三大件来概括如今市民的生活了。据统计,2005年底,我市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冰箱103台、空调器172台、家用电脑60台。

  “20年间我家的电视换过好几台,个头越换越大,从黑白到彩色再到数字电视,现在每个房间都有电视了。苏先生感叹道,现在普通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庭耐用消费品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市民的需要,近几年,大屏幕高清晰度彩电、大容量多门冰箱、空调、微波炉、家庭影院、家用电脑、多功能手机等换代产品相继进入寻常百姓家。

  就连被视为高档消费品的汽车,也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进入寻常百姓家。苏先生告诉记者,当时每个人上班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买辆自行车,为此要省吃俭用好几个月,近几年来泉州有私家车的人多了,路上堵个五分钟,后面就有一排的长龙车。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0万辆。

  
消费水平:从多到

  20年来的变化让连先生感受最深的是:经历过社会商品紧缺年代的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现在市民手中多,社会商品应有尽有。

  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东西要凭票供应,凭票买米、买肉、买布等,市民要到市区南门百货、钟楼百货和建成百货三家百货商场买。

  现在大小超市、大卖场遍地开花,市民挑选的余地非常大。钱包里卡多,出门买东西带卡就可以了,刷卡购物与持票排队购物相比,少了紧张压迫感,多了几分从容。连先生的钱包里就有电卡、水卡、银联卡等等。

  
从温饱到宽裕型小康的巨大飞跃(下)

  服饰革命,餐桌革命,住房革命……百姓收入提高了,购买能力增强,生活质量的提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次次巨大的革命发生在百姓的衣柜里、餐桌上、房子里、车子中。

点击观看更多图片

 

超过万辆的汽车保有量有力地证明泉州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林劲峰摄)

  
衣:从单调到品牌时尚

  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当时流行喇叭裤。建市时,苏先生20岁出头,跟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他也追求时尚,他们单位1987年组织外出旅游的集体照上,男士十有八九穿喇叭裤、白衬衫。衬衫面料是的确良,只有长袖的,当时穿上一件这样的衣服感觉特好。

  苏先生告诉记者,喇叭裤、套裙之类比较时尚的衣服,都是海外带进来的。现在衣服面料越来越高档,我身上穿的这件是纯棉的,什么莱卡、天然彩棉等高档面料层出不穷,与20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洪先生则表示,市民服饰一个重要变化是开始注重品牌。以前孩子多的家庭,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到老幺,到最后还可以送给亲戚的小孩穿。现在市民不管老少,都开始讲究品牌,泉州街头的品牌专卖店鳞次栉比。

  
食:从吃饱到吃得有营养

  苏先生的母亲今年60多岁,在厨房劳作三十几年。老人家乐呵呵地说:二十年来,厨房变化大啊。

  酸菜缸换成电冰箱。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泉州市民的厨房里都有一个大酸菜缸,腌着酱瓜、萝卜、芥菜等,每天抓一点配稀饭,一缸酸菜吃好几个月。如今厨房越来越现代化和高档化,大酸菜缸被冰箱淘汰了,随时打开冰箱都有时令蔬菜、新鲜鱼肉。

  餐桌丰富了。以前不要提九节虾等海鲜了,肉都难得吃到.每次家里来客人,上菜市场割一块肉,吃饭时都盛到客人碗里。如今营养和健康成了人们的新追求,市民讲究科学搭配,象征苦日子的野菜和粗粮成了市民的天然食品。

  下馆子的人多了。以前就算是结婚这样的大喜日子,都是在家里请,自己操刀,里外忙碌,累得半死。如今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常日子,很多市民选择到宾馆酒楼就餐。

  
住:从有房到住好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泉州人讲究建业,特别是有自己的房子。

  家住丰泽新村的退休老教师老林告诉记者,建市初期,住房以自建的平房为主,还有一部分单位房和刚出现的少量商品房。当时他们一家几口人挤在五堡街的旧民房里,现在这样的套房,当时想都不敢想。现在住的小区有配套的菜市场、小学、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绿化也很不错,有空在阳台浇浇花,生活过得很惬意。

  我市的住宅建设已经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逐步转变到注重生活的环境质量、功能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的提高上来,园林式、亲水型等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星罗棋布。据统计,我市城镇居民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从1992年的16.78平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34.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5年的13平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45.85平方米。

  
行:从不敢想到出境游

  “20年前,泉州人连国内景点都没有玩过,出境游更是想都不敢想。市旅游局副局长黄庆祥说。20年前,泉州还没有开展国内旅游,旅行社只负责接待来泉州旅游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如今,泉州人的自驾游、生态休闲游、乡村游都火起来了,出境游更是一年比一年火热。

  市区温先生每年至少要出门旅游两次,他说,以前出去玩,是为了看景点而看景点,现在不同了,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除了观赏,还可以购物、娱乐,增长见识。温先生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市才开始办理国内游,普陀山是第一条线路。当时泉州人到普陀山旅游,要先到福州马尾坐船到宁波,再到普陀山,需要花好几天时间。如今可以直飞,几个小时就可以到。

  泉州人出游热情高了,泉州的旅游条件也改善了。20年前,全市仅有金泉酒店符合接待境外游客的标准,如今,星级酒店增加到了74家。旅行社也从1984年的2家增至92家,不仅改变了景点环境杂乱、设施落后的情况,还推出了不少特色线路,泉州人广迎天下客。

                                                  (整理:施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