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中的五角星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25日
教学目标
能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的不平凡处,从中获得美感体验;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获取各种视觉形象;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中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及其构成形式,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造型元素,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进一步理解设计与自然、设计与人的关系。
教学活动分析
学习活动建议有三项,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学生选择,也可由教师结合“思考与交流”来灵活安排。活动始终是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关注身边的事物,并提供多种方式选择。第一个活动主要侧重于观察方式的训练,包括不同角度的观察、宏观与微观的发现、行为过程与时间过程的变化等,还可包括对水、光、飘落等形态的观察。第二个活动则是借助相关媒体去发现新的形象和获取图形,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会“换位思考”,在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让学生提出更多的线索。第三个活动,要求学生从对点、线、面、色的造型尝试练习中,获得对视觉信息的综合表达能力。点、线、面和色彩的概念可以从画面上获得,也可以从生活空间中获得,如: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点,行走的轨迹是一条线,活动的不同区域是面;红色的点可以是小孩,也可以是运动员,也可以是女性……
三个活动紧紧围绕发现形象与表现形象的路径、方法、手段和技能来展开,通过探究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
教学基本思路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来打开学习通道,提示发现身边平凡事物中所蕴涵的多种视觉形象的可能性,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从而导入对获取新的视觉形象的多种方式与路径的探究,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和多向思维进行观察与发现,进而在动手表现物象的过程中激发对形式美的探究学习。接下来可针对教材中的视觉传达设计造型元素点、线、面的运用,设置练习,组织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理解抽象美,使学生在自主性的探究学习中突破学习难点,在创造中学会肯定自我,发展个性。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获取形象的不寻常的角度与方式;2.在工作状况和生活状况下的过程中获取形象;3.不同特质的审美对象传达出的不同信息。
教材从四个获取图像的要点,到转化为图形,呈现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图形获取过程。这个过程的个性化学习主要反映在学习方式的探究、表现对象和表现手法的选择上。
发现生活中寻常的视觉形象不足为奇,而通过不同方式、手段发现生活中不寻常的视觉形象,才是我们获取设计创意灵感的有效途径。因为往往是那些被人们所忽略的东西,才使人们备觉新奇。教材从小孩偶尔获取的苹果中的五角星的图像,阐述了新的图像的产生往往是在不寻常的方式中获得的道理。看一朵花我们一般习惯于从花的上方观看,看一盏灯则习惯于从侧面观看,而换一个视角凝神看看,就有了不同的感觉,出现了新的视觉形象。第一幅水暖管件图是在正常状况下凝神观察后,感觉是一双瞪得大大的眼睛,倒过来看又是两个潜水员;投射到沙滩上的人和树影的形象变换了常态的环境后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和虚幻感,不常关注的地面石块斑痕也能使人在凝神关注中产生丰富有趣的想像。这部分图片提示我们,如果运用各种途径与方法来仔细观察身边物象的话,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事物的局部观察,常常是科学研究领域的观察手段,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许许多多的细节。教材第2页上的图文提示学生,通过对物象局部和细节的观察同样能带给我们许多新奇的形象。有时,被我们所忽略的形象中孕育着巨大的创意能源,正是这些被忽略的视觉形象信息往往就成为我们设计的灵感。
视觉元素点、线、面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概念,可是谁又注意到生活中的点、线、面同样变化万千?上到万千宇宙,下到生物细胞,仰观雨雪雷电,俯瞰芸芸众生,创造源于发现,发现源于生活,生活中各种景象的不同组合与排列不就是一幅幅美的画面?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到从生活中认识美、提炼美,再通过设计行为来表现美,不正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动性展现吗?
教材第4页中上面三幅图片是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行为过程中捕捉的图像。图中的易拉罐在受力的情况下逐渐变化,黄辣椒变成了红辣椒的图片资料主要点明了发现过程中所存在的时间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对此例的讨论,启发学生关注从二维空间到三维再到四维空间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从思维的各个层面来获得设计的创意与灵感。
教学建议
高中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及理性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其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教师在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设计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尝试不同的观察方式。根据教材中所呈现的,对同一物体在不同视角下所带给我们的不同视觉形象,教师可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你能看到我们没看到的形象吗?要求学生通过对身边最熟悉的某个物体,展开对该物体不同观察方法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不同的观察方式及获取视觉信息的不同手段。
教师应紧扣教学重点,通过合理化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究中去发现问题,并在尝试练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中可结合学习需要进一步探究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间的各种关系;教师可以在视觉元素构成的尝试练习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学双方共同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视觉元素构成的规律性及其表现技巧与方法。
教材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两个版面的图片资料,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某一个实例让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学教材上的内容,对视觉形象呈现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或利用实物直接引导学生去探究不同的观察方式及途径,寻找与教材中实例所对应的案例,从不同角度到不同方法、手段来展开学习的不同思维层面,形成感知—认知—想像—再发现—再感知—再想像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过程。
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各种观察方式获取新的视觉形象,并运用某种合适的方式将这种视觉形象转换为图形。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从思维的横向联系到思维的纵向联系,依次呈现视觉传达设计中如何获取形象信息的有效途径。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视觉经验和心理联想,认识和理解视觉语言中的物质信息与精神信息,并从中获取最佳的视觉效果。
教师在启发学生探究造型元素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宜过多,采用统一命题、不同表现的方法可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要求学生通过一张同样大小的白纸,运用构成手法中的“打散构成”完成一个关于“阳光”的命题,鼓励学生在尝试中积极探究造型元素及其表现形式,激活教学气氛,深化教学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新颖、独特、综合的思维品质。
当学习活动经过前段的学习和尝试练习,进入视觉元素获取的阶段时,全课的教学活动将逐步展开。如实施“活动建议”中的第三个活动,我们可以这样设置:将在某个场景下,从清晨到傍晚的不同时段内观察到的人物(或车辆)流动的状况用点、线、面等元素表达出来,先用草图记录,在回到课堂交流后,用合适的材料制作出来,注意用不同形状或色彩来表示不同的人物(或车辆)和时间,看看从这个活动中是否引发了学生对公共设施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思考,并要求做出文字说明。注意在具体的图形表述中,不宜包含过多和过于复杂的造型元素(如各种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点),如有多种因素要考虑,可分别用几幅图进行表述。
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究,不应过早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行程性评价和互评的方式来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与想像,注意对有想法的草图给予适时的评价。
本课教学任务建议分为3课时完成。3课时可以集中围绕一个活动,按“尝试导入,方法探究”、“活动程序设计(包括文本的和绘制的活动方案)”和“交流、整理、学习延伸”三个主要过程来完成。其中有适当的课外活动任务,包括资料收集、实际操作和研究行为等。因此,学生在制定“注意事项”、“学习方式(分组或个体、路线、时间、地域选择、记录手段和形式等)”和“达成指标”时要具体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