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美术>>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雕塑的价值和艺术魅力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19日

教学目标

  通过对古代雕塑作品与标志性的雕塑作品的欣赏、分析,了解雕塑的特性,能让学生对雕塑的特点有个全面的认识,并尝试用雕塑的专业术语对作品进行评价,对雕塑这种艺术语言产生兴趣,为教学的深入打下基础。

 教学活动分析

  本课设置了两项学习活动建议,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前面的“思考与交流”来灵活安排。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雕塑作品的魅力,在动手临摹小件雕塑作品时,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雕塑的立体感,学习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方法,从而对作品的神韵以及它那特有的艺术形体魅力有更深的体验;第二个活动则是考察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空间感”。因为雕塑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所占有的“三维空间”,如果学生能通过一张雕塑的平面照片想像出它的立体形状,并动手制作出来,也就说明学生掌握了雕塑最根本的精髓,为以后雕塑制作的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这个活动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教师在开展活动时注意因材施教,适时引导学生空间想像力的发挥。
  两个活动都重在强调学生的动手制作和初步感受雕塑的能力,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提升学生对雕塑的审美能力以及制作能力。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对优秀作品的理论认识,加强学生欣赏中外优秀作品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雕塑的艺术魅力与其他造型艺术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雕塑以其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不同时代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同时,雕塑又是极具特征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三维立体艺术语言体系和造型结构形式美,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意蕴。

 教学材料分析

  雕塑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与其他造型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以独特的造型手段和艺术语言方式记录着不同时代人类的生活,反映出人们的审美理想。它独具个性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教材中提到了两点,一个是雕塑的恒久性与稳定性,另一个是雕塑的视觉震撼力。这是由雕塑的材料以及空间形式所决定的。

  雕塑的材质决定着它与别的艺术类型相比有着更为长久的保存期限。在久远的古代,人们只能选用身边最常见的材质,如各种各样的石材、陶土等来进行雕塑创作,而后历史上最早的合金也被用于雕塑,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材质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能经受住数千年的风吹雨打,越过数千年的历史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向人们展示着古代人的成就与伟大,细述着千年里的历史与沧桑,因此称雕塑为“凝固的历史”、“石头编年史”一点也不为过。秦始皇陵墓可以作为雕塑恒久性、稳定性特质的最好见证之一。

  虽然在整个雕塑史中,秦代只占据着短短的15年,但兵马俑的出现却给中国雕塑史写下了如此辉煌的一页。它出土于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马俑居多。体态与真人等大,数量众多,神态各异。有立、有跪,有驭手、射手;有军官、士兵之分。马俑形象写实,身材矫健,可见当时雕塑者对生活观察之细致、对塑造技艺之精通。这些秦始皇百万大军的缩影都是用陶土烧制而成,不论是造型、塑造,还是烧制等各个环节,都是庞大的工程。一般采用模制加手工塑型的技术,分段成型,整体焙烧。其陶泥质地细腻、烧成火焰均匀、烧制过程当中变形较小,烧成后外表用颜料彩饰。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画,据说万千兵马俑没有雷同的,可用“栩栩如生”这个词来形容。从人物结构上看,比例合适,动态自然。秦俑的单件作品都有鲜明的动态个性,有的手持利剑,有的伫立凝视。雕塑手法上注重整体效果,概括而又简练,不是完全照搬现实,有强烈的体块对比、疏密变化、动静之别。
  与秦俑同时发现的另外一个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就是铜车马。这些铜车马比秦俑要小些,为铸铜而成,做工更为精细,更为考究。青铜雕塑艺术始自商周,像这样的铜车马,是空前罕见的。

  同样,由于秦代的大兴土木,使我们可以从许多现存的建筑构件遗物上了解当时的雕塑艺术。秦代的瓦当艺术可以说是小件浮雕艺术之精品,大致上可分为卷云纹和动物纹,构思巧妙,变化多端。动物纹瓦当充满了雕塑趣味,有“子母鹿纹”瓦当,表现一只带着孩子的活泼腾跃的母鹿,在只有10厘米的空间内,把生气盎然的生命浓缩起来,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俗话说“秦砖汉瓦”,是指秦代的空心陶砖,多以龙、凤或狩猎、农耕为图案。这种风格特点,在秦代的铜镜纹饰中也可以欣赏得到,这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品种,自秦代开始愈加精美。其浮雕装饰纹样,无一不是飞动活跃的,这种艺术风格特征对后来的魏晋六朝时期艺术发展有很大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墓的挖掘,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如果不是这些雕塑作品材质的特性决定很难想像能让它们保持得如此长久、如此完整,今天我们也许就看不到这些伟大而具有历史性的作品。秦始皇陵中的雕塑作品对研究那一段历史、促进后代的雕塑艺术之进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雕塑所占有的三维空间决定了它的另一个特性,即带给人们的强大视觉震撼力。视觉震撼力意味着创作者希望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带给人们心理上的震惊,留给人们永世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果纵观世界大型雕塑,不难发现大部分的雕塑都是出于宗教目的或是纪念目的而建造的,如中国各大石窟雕塑为宗教而造,古时的人们试图通过这种规模宏大的、巨型的雕塑以表达自己对佛的崇敬与敬仰,以显示自己的虔诚;各种纪念碑为纪念英雄、伟人而造,人们只是希望能永远地让后人记住这些不该被遗忘的人,使人们在仰视这些大型纪念碑的同时,油然升起一股尊敬之情,面对英雄、面对伟人肃然起敬。

  乐山大佛充分体现了雕塑这一特点。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度众生,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完工,历时90载。1996年12月6日,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佛体态匀称,神情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佛像没有一丝西域人的特征,完全被汉化成了中原人的形象。这尊千古佳作反映了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佛教势力的昌盛,也体现了盛唐文化所崇尚的宏大气派。大佛通高71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 ,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百人以上,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的身躯比例匀称,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都不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变形,这种高超的建筑技艺为现代人叹服。

  乐山大佛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大”,更在于它的“巧”。四川是雨水丰润的省份,大佛经历了1200年的沧桑,依然屹立,并没有被风雨侵蚀,全有赖于当初工匠们为乐山大佛设计了一套巧妙又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以避免水流冲蚀,减弱风化,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9、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褶皱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米,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精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古代的雕塑师们在设计和塑造这尊佛像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魄力和高超智慧,表示出由衷的赞叹和钦佩。

  教师在讲解雕塑这一特性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大型雕塑的铸造者,这些能留传百世的伟大的作品全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劳工作的结晶,没有他们的付出,今世的人们不可能欣赏到如此宏伟、如此壮观的雕塑作品。这样的引导是让学生能多方面地关注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教材中所列举的图片大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雕塑作品,教师可适当扩充国外的雕塑作品,也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寻找国外远古时期的著名雕塑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分析和解读,这样一方面能拓展学生的眼界,让他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雕塑的这些特性,另一方面可以训练他们的能动性、鉴赏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建议

  在本课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对雕塑的价值和艺术魅力的解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些雕塑艺术理论方面的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的雕塑审美艺术修养,感受雕塑的价值和艺术魅力。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要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和发展他们的自主性,使他们逐步由一个不懂雕塑知识、不会雕塑专业技能的人变为初步掌握雕塑知识、掌握雕塑技能的人。学生是接受雕塑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雕塑理论与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和教材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必须以实现听懂、初步了解、有所掌握为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学生认识雕塑、掌握技能、能力培养的优劣。因此优化课堂教学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在备课准备过程中必须吃透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思路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将多媒体教学的演示运用到教学中去,突出“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雕塑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可以加大学生雕塑艺术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应该多准备一些中外优秀雕塑艺术经典作品的课件,让学生更多地解读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涉猎雕塑艺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从而提高学生对雕塑的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审美修养。

  建议本课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对雕塑的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学习,认识雕塑独特的艺术语言。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雕塑艺术精品的解读,如《秦始皇兵马俑》或《击鼓说唱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雕塑的价值和艺术魅力。

  第二课时应该是在承启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加强对西方经典雕塑作品的介绍,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通过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材质、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雕塑作品的赏析,感受雕塑的价值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