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示范性高中建设专栏>>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2018年3月7日《东南早报》:点赞 学雷锋日“最美背影”

录入者:asziyi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0日

大雨中为老人撑伞买伞,泉州七中学生善举一幕刷爆微信朋友圈

阿里“天天正能量”转载早报官微报道,让这股爱心暖流传递全国

大雨滂沱中,一名七中男生用雨伞撑着一位正在推推车的老人,他自己身上却多被雨水打湿——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一张背影照片让大家倍感暖心。大家纷纷赞道,这是3月5日学雷锋日当天最美的一幕。这张照片昨日在早报见报后,记者及时联系到好心学生本人,他是泉州七中高二5班学生黄伟旭,早报官微第一时间推送照片背后的暖心故事和帅小伙平日里的爱心善举,引发网友们热议,截至昨晚6时,已有近1500人点赞。

昨晚,由阿里巴巴集团发起的大型公益开放平台“天天正能量”微信公众号也转载了早报官微的报道,赞道:最美不是下雨天,是你伞下撑起的世界。让这股爱心暖流传递全国,唤起越来越多的“最美背影”。

最美背影”朋友圈热传 班主任认出是“班草”

大雨中帮老人撑伞自己却淋雨,最帅七中学子。”前日下午放学时分,一条微信在朋友圈中悄悄传开,很快就在泉州七中校园里“炸锅”了,照片中帮老人撑伞的男生引发了师生的热议,大家纷纷猜测他是谁?

不久,高二5班的班主任郭艺佳在教师微信群里也看到了这张照片,她一眼看到就怀疑,这很像是班里被称为长得最帅的“班草”黄伟旭。

老师随即联系黄伟旭,确认就是他,此事也很快引发了泉州七中校方关注。正逢学雷锋日,当晚近11时,泉州七中学校公众号推送《最美的背影》一文,这股暖流很快就向全市传播。

看到老人淋雨不舍  主动为他遮雨买伞

当时就觉得看老人淋雨很心酸,不由自主就跑上去了。”黄伟旭说。

前日惊蛰,正值放学时分,风云突变,很快就大雨滂沱,泉州七中的学生们加快脚步赶着去吃午饭。黄伟旭和同学撑着伞走到天后宫旁,一名老伯冒雨推着推车疾步走过,推车上半躺着一名老阿婆,身上仅盖着一块遮雨布。

见此情景,黄伟旭连忙上前给老伯撑伞,自己大半身体都在雨中淋着,这一幕让同行的同班同学何凯彬无意中给拍了下来。

黄伟旭带着老人走到一处可以挡雨的地方,让老伯在此等候雨小点再离开。但黄伟旭刚走开没几步,就看到老伯准备冒雨离开。黄伟旭怕老伯淋雨受寒,就叫他在原地稍候,自己跑去附近给老人买了把新伞。

阿伯,这伞给你,赶紧回家吧!”黄伟旭把伞递给老伯,老伯推辞不去,感谢了下黄伟旭,撑着伞带老阿婆离去。黄伟旭这才安心地去找同学会合吃饭。

受助老伯:“泉州好人多,这学生太好了”

泉州好人多,这学生太好了!”昨日上午11时许,记者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照片上的这对老人。原来他们是居住在临江街道隘南社区的一对外地老夫妻。69岁的程老伯来自河南,和68岁的妻子程阿婆来泉州生活十多年了,现在租住在隘南社区古厝里,平日里靠捡废品为生。

程老伯说,前日他老伴一直呕吐拉肚子,他本来是推着推车要带老伴去药店买药,半路上突然下大雨,当时黄伟旭就跑过来给他撑伞,找到躲雨的地方后,程老伯叫黄伟旭赶紧去吃饭,但没想到黄伟旭还给他买了把伞,这让他很感动。

程老伯还说,在泉州这几年遇到不少好心人,此前有好心的鞋店老板给他们送过吃的,还有好心过路女孩看到他们的推车坏了,主动拿出100元让程老伯买新的。

黄伟旭:自幼被教导为人要善良

面对记者,黄伟旭一直觉得自己做的微不足道。从小到大,他遇到有困难的老人都想去帮一把,他说这和长辈的影响分不开。

黄伟旭祖籍广东潮汕,父母早年就来泉州谋生,上小学前,黄伟旭留在广东由爷爷和奶奶抚养。“过去就经常看到奶奶会主动帮助经济困难的邻居老人。”

之后黄伟旭来到泉州就读小学,和同在七中读高三的哥哥一起在父母身边生活。父母也教育兄弟俩为人要善良,两年前,父亲特意买来一张百孝篇贴在客厅墙上,每天兄弟俩都会看一遍。“以前年龄小没能力帮别人,现在长大了,能帮就要帮。”

就在上周六,黄伟旭骑电动车在鲤城实验小学附近遇到一名年迈的环卫工,环卫车坏了,老师傅只能吃力地推着走。看到这一幕,黄伟旭把电动车停在一边,上前去帮老师傅推车,走了一公里多到维修站。

老师:做事负责任深得同学认可

在郭老师眼中,黄伟旭做事负责任,深得同学们认可,目前担任学生会社团联合部副部长,也是体育委员,而且多才多艺,经常参加学校的各项文娱活动。

泉州七中陈龙斌校长表示,春风化雨,教育化人,黄伟旭同学这一善念是发自内心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学校坚持“培养身心健康现代中国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现了对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的培养,让学生有责任感,有正义感,有善心,有爱心。                              (《东南早报》记者 许奕梅报道)